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倒霉蛋干部刘禹锡得了唐文宗啥赏赐

(2017-04-06 20:45:21)
标签:

杂谈

刘禹锡

人文

玄都观

http://s3/mw690/001pZUCEzy7a6LiXqxk62&690

​​​              诗人全部的诗品与人格,都凝聚在这两首看似寻常的小诗上了。一个执著的灵魂跃然纸上:“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我们知道,公元805年,王叔文集团发动的一场政治革新失败了。这个集团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也就是刘禹锡、柳宗元等著名的八位司马被贬到荒远的巴山蜀水间任职,其实与流放没有什么不同。

          10年过后,朝廷里的某位当权者想起了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也许,无情的岁月已经让他们学乖了。这些人按理应该对当权者感恩戴德。但是,刘禹锡并不买账。刚从遥远的朗州赶回来,又惹了大祸。他在这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为了功名利禄奔走豪门的投机分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这些跑官、要官的“君子”们可不管你是否“戏赠”,“尽是刘郎去后栽”的新贵们恼羞成怒。当权者又把刘禹锡和他的战友们赶出京城这个政治中心。在诗人的政敌们看来,把这些不识抬举的家伙们贬到巴山蜀水之间还不够解恨。

         这一回,刘禹锡被贬到更遥远的连州(今广东省连县)任刺史。表面上看是高升了,其实,当权者的本意似乎是:就让你这清高的家伙客死他乡吧。正如同时代诗人白居易赠刘禹锡诗中写到的:“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但苦难的岁月和接踵而来的挫折并没有把诗人击倒。“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这位很有政治抱负的正直诗人虽无缘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在长期遭贬,备受打击的惨淡境遇下积极倡导着新月府运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人和他的战友们完成了中唐时期“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的文艺复兴。

         正如刘禹锡自己在诗中所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今天很难猜测,诗人是否曾经感到寂寞,苦闷而心灰意冷。但对于受难者而言,苦难正是他们的财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首《陋室铭》里涉及的重要人物,让我们品味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诗人走来了,14年后从远在广东的贬谪地被召回京师。二十多年前那场偶然发生的政治革新已被人逐渐淡忘,政治舞台上依然是“你唱罢来我方登场”的一派匆忙景象。回想那场革新只是因为一个皇帝——唐顺宗这位真龙天子因中风而不能料理朝政,在一位受到重用的宰相韦执谊主持下,这场政治革新运动开始了。二王八司马在这场革新运动中受到重用。但可悲的是:这是一次人民不能理解,而最高统治者并不真心支持的革新。这样的悲剧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许多幕。所谓的政治革新只不过是当权者玩弄权术的一部份。那场被称为“永贞革新”的运动在那个只做了八个月皇帝的顺宗退位后,便被接任的宪宗扼杀了。

        现在,无论是顺宗还是宪宗都已先后大去。刘禹锡故地重游,留下另一首让“种桃道士”不快的《再游玄都观》的诗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多少有些调侃的味道呢。诗人赠给那些扼杀政治革新的政敌们的,是轻蔑的嘲笑。

        其实,历史上的所谓党派之争,祸首正是皇帝本人。为了维护自己最后裁决者的地位,并让一群形形色色的人在自己面前争宠,有必要制造出对立的两派。其结果往往是:正当占上风的一派凸着大肚皮趾高气扬时,皇帝给他们几乎致命的一击;也许当一方被对立的党派打倒在地,正准备踏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时,又是皇帝本人伸出他那“仁爱”的大手,把落地者轻轻拉了一把。

         刘禹锡早已看透了这套把戏,大胆地为种桃道士和那些“桃花”、“菜花”们的丑态画了一幅素描。可那些奔波于“紫陌红尘”中的“禄蠹”(这是贾宝玉的一个发明)却不知醒悟。当然,刘禹锡也在官场上奔波,但他绝不是为了“考碗”。刘禹锡的政治智慧让他看清楚了本质意义上的真实,所以,他没有沉沦,没有“归隐”。俺赞同这样的说法,“有位更有为”,关键是权利掌握在谁的手里,权利为谁所用。刘禹锡曾经担任苏州刺史,看起来他也是个倒霉蛋干部,在他的任上苏州发生了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苏州人民爱戴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给他们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并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与李白、杜甫凄凉的晚年绝不相同,回到洛阳后,他担任了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辞世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初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便觉迥异于其他骚客的悲秋之声。特别是工作多年以后,俺更愿意把刘禹锡前后两首玄都观诗作为诗人的一幅肖像画。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