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w690/001pZUCEzy79o7iWT3o9e&690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的边塞在梦中,高适的边塞却在脚下。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秋天,高适终于逮到一个机会到陇右节度使治所武威(今甘肃省境内)拜见陇右节度副使、知节度使事哥舒翰。52岁了才走到实现梦想的路上,高适一路走一路哭,太多的委屈憋在心里太久了。
高适不是李白、王维那样的绣花枕头,长达三十多年的积累,攒了满腹的真才实学。文武全才的哥舒翰慧眼识英雄,高适被委任为节度使幕府掌书记。实践出真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高适就成长为哥舒翰的心腹干将。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哥舒翰回到长安汇报工作,专门带着高适随行。老朋友杜甫特意写诗祝贺高适:“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可引起高适共鸣的,还是杜甫此时困居长安的窘况。
那年在长安,高适混的比现在的杜甫还潦倒。著名的琴客董庭兰(董大)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不受待见了,高适为他送行。临别一首《别董大》温暖了多少当时和后世旅人的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大噙着满眼的泪水走了,心里装着对未来的期望。可他不知道,高适为他送行花了半个多月的生活费。一首《别董大》(其二),高适是写给自己的,多年以后才贴在了博客上: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高适深知杜甫的难处,婉拒了老朋友的邀约。杜甫在想象中目送老朋友西归的背影,只能以一首小诗相送。杜甫一句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被高适引为知己。俺为杜甫有一叹,有这样的好朋友,怎么不向人家学习?高适与杜甫一样,早年也属于啃老族。高适的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高侃,父亲高崇文在韶州(今广东曲江)长史任上一命归西。这个时候的高适年龄大概不到20岁,只得回到河北老家艰难度日。按说高适的父亲在淇上(当时的卫州,今河北卫县)给他留下了一点产业,但他宁可流浪,四处向亲友借贷度日,却不甘心一辈子做田舍郎,高适决心和自己的命运对赌。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说高适“隐迹博徒”。高适赌大了,高适赢大了。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宋州刺史张九皋荐举高适应制举有道科,高适终于高中。可高适只当了一名县尉(相对于今天的县公安局长,正科级),高适掰着指头算了算,要想当上公安部长,以自己49岁的年龄这辈子想也别想。3年后,高适辞官了,又一次和自己的命运对赌。直到天宝十一年,田梁丘把高适推荐给了哥舒翰。高适泪流满面。52岁!别人哄孙子的年龄,自己才开始为前途拼搏。
沿着黄河一路走上金城(今甘肃兰州)北楼,高适登高赋诗:“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剑,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谢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高适与岑参不同,他一路上观地理、察民情,无论是日后追随哥舒翰转战河西,还是对峙吐蕃,都会用心搜集对方的情报信息。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高适的机会来了。年过半百的高适跟随哥舒翰镇守潼关,可由于国防部的瞎指挥,哥舒翰大军丧失战机,就连堂堂剿总司令也战死了。临终前,哥舒翰愤愤地说,杨国忠这个奸相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打败仗。战报传来,唐玄宗慌忙换了身士兵衣服溜了。没跑多远就遭遇了一队叛军士兵,领头的问:什么人?李隆基慌忙用四川话回答:做饭的。对方见是一个老伙夫就放过了他。这一切,被躲在远处的高适看了个一清二楚。高适心中窃喜:机会来了!赶忙择小路赶去勤王救驾。高适终于在河池追上了唐玄宗,痛骂国防部那帮高参都是饭桶!
唐玄宗既感动又愧疚,先提拔高适为侍御史,又把他提升为谏议大夫。人家高适可不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他请求拿出内库里的财物,召募敢死队抗敌。可唐玄宗已是惊弓之鸟,再也提不起斗志。不听高适的妙计,唐玄宗偏信别人的损招,让诸王分镇天下。玄宗想给自己留后手,却种下了后来李璘谋反的祸根。
永泰元年(公元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参与征讨李璘。毕竟是兄弟之间的内斗,高适提出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结果是以双方最小的牺牲赢得了中央的胜利,实际上也为日后平定安史之乱保留了大批有生力量。在平定永王李璘的庆功宴上,身边的警卫参谋悄悄递给高适一张条子,只见上面写着一行龙飞凤舞的小字: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不用猜就知道条子是李白写的。那小子自作聪明,以为永王李璘在皇位争夺战中必胜,跑去当什么开国元勋,不想把自己送到监狱里去了。这一刻,高适觉得李白这家伙讨厌死了。李白这家伙嘴大,竟然在李璘的幕府中吹嘘自己的才能可比安天下的谢安。
李白!李白!这个名字挥之不去,一瞬间胜利的喜悦在高适的心头烟消云散。那是天宝三年,还是四年?那时候,他们好得就像亲兄弟。还有那个杜甫,也不省心。
打败了李璘,高适被封为淮南节度使参与讨伐安史叛军。后来又入蜀平叛,出任蜀、彭二州刺史。在一路平叛的战争中,高适所向披靡。后来,高适取代他的贪腐上司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这个时候,杜甫正在成都嗷嗷待哺。这个家伙脑壳不灵光,居然跟着别人瞎起哄,怂恿唐玄宗让诸王分镇天下。唐肃宗能待见他?小时候算命,瞎子说杜甫“有靠”,以后在成都的日子全靠高适接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