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高考(上海卷)——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2016-06-14 11:03:18)
       比起前两年充满哲学思辨的题目,今年上海的作文材料更接地气,材料写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对于一个经常在网络上关注舆情的人来讲,这个题目写起来不难。网络问题成为高考素材已不新鲜,去年全国卷I的作文也是围绕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给出素材,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语言,网络评论愈发受到关注,个人言论对社会整体环境与安全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作文可写角度很多,比如自媒体时代,人人手握传声筒,个人发声要恪守底线;对“人肉搜索”的评价与思考;也可以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写网上留言盲目跟风的弊端等等,总之能写的东西很多,对考生来说审题、解题没有难度,但如果把视野仅仅局限在“评论身边人”的小圈子里,作文会略显单薄,我理解这道题目考察的重点是以评论为突破点看大家对网络健康发展的整体思考,把关注点上升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这样文章立意就会有高度,我就不再赘述了,开始写作。
                                                                                                                                                     ——题记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今天这样,发声如此简单,言论更加自由,文化更加多元,评论更加随意。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依托经济飞速的发展与政府的体制改革等因素,其发展力与影响力不容小觑。如果说十年前,网络还只属于部分人群的消费,那么今天,中国拥有了6.88亿网民的庞大群体,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这表明生活与网络的紧密联系是大势所趋。
       网络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负面作用凸显,比如信息泄漏、网络诈骗、造谣诽谤、人肉搜索、传播不良信息等,国家虽已立法,但互联网的开放性让网络监管存在很大难度,对于公众来说,在众多网络行为中,发表评论最为常见,身在自媒体时代,人人手握麦克风,掌握话语权,一条微博不过几十字,一张照片不过几十K,一段视频不过几十秒,但只要上了网,意义可就不一样了,还记得“大妈讹老外”、“哈尔滨天价鱼”等事件吗?就当我们围绕第一个报道口诛笔伐的时候,后续剧情不断发生反转,而这样混淆视听的事情也不是一起两起,网民一次次被忽悠,集体的“盲人摸象”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司空见惯。轻易被网络牵着鼻子走,失去基本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这是普遍存在的病症,当然最为可恶的还是那些有心理阴暗、恶意编造虚假事实的所谓“目击者”与“见证者”,用这样的方式达到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互联网的放大下,人的生活似乎没有了秘密,而我们也乐于去评价他人的生活,功过是非已不用历史去评判,敲敲键盘就能定论,其实评论并不可怕,毕竟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可怕的是不负责任的胡说,空穴来风的造谣,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真实存在或发生过的事情、现象就是事实。当然由于精力有限,时间与空间不凑巧等客观因素,我们借助间接手段,道听途说得到的情况也可算作“事实”。事实胜于雄辩,对于事实,我们总有心悦诚服之感。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至像网络事件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但网络的快速传播和放大效应仍会给我们带来困扰,一事当前,先问事实,再做评论。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理性批评是一种价值坚守》的文章称,今天的中国,批评很活跃,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网络跟帖、论坛微博,或长篇大论,或三言两语,甚至一句话、一个词、一个表情,都可以对大事小情发表意见表明态度。当面对公共事件时,甄别信息,谨慎出声,尤其是在“耳听未必为虚,眼见未必为实”的当下,弄清事实再评论才是正道。
       当一个手指头指向别人的时候,还有三根手指指向自己,“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老话告诉我们不争的道理,当然了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合理的建议与意见,不过遇见了子虚乌有的评论时,我们一定要问问对方“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