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高考(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2016-06-13 13:34:42)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为二选一,让学生自主选择,从材料到文章类型都有很明显的区别,第一个材料写到“《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第二个材料给出“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一篇议论文,一篇记叙文,都是命题作文,都很平和。先说第二个材料,这和14年天津卷里的“神奇的芯片”有异曲同工之处,考察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重点把握住“神奇”二字,既要有创新还要实用,符合情理,落脚点放在“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上,把书签的研发是为了能让我们更便捷的阅读,更快更全的掌握知识层面上,分就不会低。而第一道题目会难住很多考生,材料考察学生的认识力和思辨力,还有重要的一点,没有几个学生知道“老腔”是什么东西?即便上了春晚,“老腔”还没普及到人人皆知,如果紧盯“老腔”这个词展开写,很容易写成说明文,就会跑题,所以要把重点放在“何以”上,放在“象征”上,如果这样思考,老腔就成了题目中的一个符号,即时不太清楚老腔具体为何物,也能从字面意思理解,避重就轻写出文字来,而这要从老腔背后的故事写起,比如演出的都是农民,扎根于大西北的草根文化,还有乡土气息浓重的原生态艺术源远流长,与当今的艺术形式形成鲜明对比等等。如果我是考生,我会选择这个材料,因为我是西北人,知道这种豪放的艺术形式,能感觉到“老腔”的人文情怀,我写的这篇作文可能不太符合考生实际,就让我借这个题目来怀念一下过去。
                                                                                                                                                                                                                                                                                                                                   ——题记
       如果不是因为作家陈忠实写过的《白鹿原》,如果不是因为16年的春晚舞台,如果不是因为谭维维在青年人中的影响,“老腔”这种扎根于黄土高原,可以说“土”的掉渣的表演形式绝不会走进公众的视线,吼进国人的心里。
       我第一次看到吼老腔,还是小时候回老家过年,准确的说像是“老腔”,因为表演人数和方式差不多,但又不完全是“老腔”,毕竟甘肃和陕西还隔着秦岭山脉,我印象里的“老腔”和今天舞台上看到的声光电结合的艺术形式还是有很大区别。我老家在西北农村,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都是停留在传统文化里,今天我们说这些民俗是文化,而在当时、当地的农民心里,他们并不清楚这是源远流长的“文化”,只知道这是祖祖辈辈留下的“手艺”,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吼老腔,耍旱船,唱秦腔,敲锣鼓一样,都是乡亲们逢年过节,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手段。看习惯了动画片的我看到几位老人拿着破旧的乐器,发出“嘶声裂肺”的吼声时,我一路小跑回家,给爷爷说,村里有人“疯”了。
    老腔出于陕西华阴,生于张氏家族,因为艺术源于本家,心生骄傲,所以特意关注了一下“老腔”,老腔不仅是曲艺的一种形式,还为美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很多卓有成就的画家都绘制了巨幅的《吼老腔》,力图将这种粗犷豪放的西北民风表现出来。2016央视猴年春晚,谭维维《华阴老腔一声喊》中的“非遗”项目华阴老腔,成为了整场节目的一大亮点,铿锵有力,惊天动地,撼人胸腑,酣畅淋漓,这些“演员”并非明星大腕,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当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相遇发生激烈碰撞与融合时,形成震撼的视听效果让生活在今天的人们耳目一新。
       毋庸置疑,“老腔”红了,红遍大江南北,从偏于一方的地方曲艺成了人人皆知的表演形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喜欢“老腔”的队伍中,“老腔”的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的是如若没有春晚舞台,没有现代艺术的融合加工,没有新媒体的传播,传统的“吼老腔”还是很难让人听懂、让人接受,而必然的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老艺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对“老腔”事业的执着,这种耐住寂寞、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震撼。
       传统文化要发展,最重要的是不断变革创新,在历史发展中,并不是每一种艺术都适合今天的传播 ,取其精华发扬光大,有选择的传承才是最好的保护。我并不知道春晚之前老腔一年演多少场,但我能猜测到,春晚之后,老腔绝对能演上百场,在“一团和气”的时代,人们更需要老腔的魄力与魅力为我们注入“兴奋剂”,这种吼声虽然老但沧桑,虽然土但有趣,给听众力量与勇气,在喧嚣中回归本质,在忙碌中清醒自己,与其说老腔的发展遇上了好的时代,不如说迅速发展的时代成就了老腔的震撼。
       今天的老腔已
超越年龄界限,超越时代界限,超越艺术界限,老腔带来的愉悦不光是旋律、节奏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这样的民间艺术如果没有传承,实在可惜。最早的老腔戏在张家因家族的保守观念所限制,从不外传,要不当时有人冲破家族禁锢,老腔估计早已失传,如果把当年老腔的流向社会看成一种被动的传承,那么今天,我们则要主动去学,积极培养老腔继承人,去培养喜爱老腔的观众,是因为老艺人们意识到了这个重要性,所以才不遗余力的演出,接纳新的艺术与其融合,老艺人们在耄耋之年惦记艺术的发展,是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令人震撼。
       16年,“老腔”火了,而与“老腔”有不解之缘的文学家陈忠实走了,一曲华阴老腔哭先生让人动容,追悼会上吼老腔的那群人
就是春晚上表演的那群人,也是在话剧《白鹿原》里出现的那一群人。“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经典的《将令》唱词,吼声与哭声并存,缅怀与思想同在,曲在人去,让人不由心头悲凉,陈忠实是一位拥有民族精神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远离城市喧嚣,回归农村潜心创作,创作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名作《白鹿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为此付出的艰辛,耗费的心血,忍受的寂寞令人震撼。
       
当我们已经习惯在灯红酒绿下娱乐,习惯在高楼大厦中生活,习惯在KFC中快餐,习惯在互联上网猎取信息,当我们习惯于享受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成果,习惯于迎来送往的人际关系时,也不要忘了关照自己的内心,暂时放缓脚步,去听听“老腔”,这些老的东西可以涤荡我们内心,令人震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