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私人厨房——心传

(2014-11-12 16:24:19)
标签:

美食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庭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今天是双十一,尽管我努力控制自己的双手,但还是为淘宝贡献了2000元。井冈山的竹荪,宜宾的芽菜,莆田的桂圆干,临安的山核桃,云南的松茸。四川的腊肉等等,从凌晨12点开始,我用了1个半小时购买各种食材,对于食材的选择我应该是属于挑剔的,离家不远有个菜市场,但环境不好,我很少去那里买东西,只要有时间,我更愿意去远一点,更大的市场采买,无论是肉蛋禽鱼,还是瓜果桃蔬,色彩、品质、新鲜程度甚至是购物环境都是我考虑的范围,这有可能是双鱼座要求完美的特质。我很容易能分辨出食材的好坏,这或许是从小每天放学后跟妈妈回家路过市场买菜积累的经验,什么样的西瓜甜,什么样的桔子酸,哪部分的肉可以炖,哪部分肉适合炒等等,我只有一点没有向母亲学会,那就是还价,我买东西是不问价格的,因为我只会在周末有空的时候做饭,所以一定会选取最好的原材料,食材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菜品的品质,100元一斤的螃蟹和40元一斤的肯定会有很大区别。没有谁去刻意的教我该怎样挑选,这或许就是妈妈与我之间的心传。
       中式烹饪,油是锅具和食物之间的媒介,热力作用产生出奇妙而丰富的烹饪方式。植物油脂比动物油脂更容易获得,而且健康,这个秘密的发现使人类的烹饪史前进了一大步。胡麻,我国五大油料之一,由胡麻籽压榨出来的食用油,在甘肃一些地方称为“清油”,比起超市里琳琅满目、包装讲究的食用油,这种用老式塑料桶装的胡麻油显的很不上档次。我老家在天水农村,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种了成片的胡麻,因为发展滞后,农村油坊很少,一年中的绝大时间都是关门的,只有胡麻成熟的时候,油坊才有的生意做。爷爷把提前炒熟了的胡麻送到油坊排队等候,排上几天或者一周也不稀奇,过去榨油全靠人工,须是七、八百斤以上的胡麻才可以构成一副油,磨胡麻的不是电器,而是马、骡子、驴拉着石磨,人在旁边不断搅拌,包油时,家家户户拿来成捆的胡麻杆,烧蒸锅,磨好的胡麻籽蒸到恰好,油师傅就去包油,用冰草四周垫上,然后用几个碾场用的石杵往下压,反反复复榨出油。这样一桶饱含辛勤汗水的胡麻油不久后就会出现在300公里之外我家的餐桌上,如今时代快速发展,榨油也告别了繁琐复杂额度程序,人工菜榨油传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艺,在电力机械时代,血肉和草木之间的对决,依然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    
        甘肃常年干旱少雨,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但充足的阳光给许多农作物更好的生长,比如西瓜、白兰瓜、籽瓜、玫瑰、当归、黄芪等等,还有兰州独有的百合与韭黄,每到逢年过节,这些食材经常被甘肃人作为礼物发往全国各地。西北人以面试为主,很多人提到兰州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就是牛肉拉面,的确牛肉面已经成为了兰州的城市名片,面在西北人的手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我们很少在外买面,朋友每年给我两袋自己家磨的“和尚头”,这是最好的面,妈妈是江苏人,爱吃米,但为了将就我爸爸的喜好,把面做为了家里的主食,妈妈学会了各种面的做法,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家里的餐桌,做的面条筋道滑溜,蒸的馒头白香绵软,炸的油饼松香酥脆,放学回家吃一碗“拉条子”是最大的享受。后来我在天津工作,妈妈来看我,从家带了十斤面,说天津的面做不出家乡的味道,她教我怎样和面,怎样掺水,怎样醒面,直到今天我都能体会到这十斤面对我的意义。
所谓心传,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我来天津第十年,虽同属北方,相距也只有1600公里,但西北与华北的口味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甘肃以牛羊肉为主,粗犷简单的制作方法更体现食材的新鲜,天津更偏爱河海两鲜,过去也许一年都吃不上一次螃蟹,如今,螃蟹可以随处买到。我对河海两鲜情有独钟,说不好是海产品的鲜味吸引我还是较贵的价格刺激我,海鲜成为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菜,新鲜的基围虾只需要煮,肥满的螃蟹一蒸就能上桌,扇贝、牡蛎、青蛤放点蒜和橄榄油片刻就能成为美味,约三两朋友,小酌几杯,美食的改良,离不开挑剔的朋友们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味觉,这可以帮助我准确的把握美食的风味精髓。以前爸爸是不爱吃海鲜的,他每次来天津,我都不知道该用什么美食来款待他,直到有一天,妈妈电话告诉我,朋友给他带了阳澄湖的大闸蟹,没想到他品尝后,赞不绝口,说是吃到最好吃的螃蟹,不知道是食材的新鲜让他改变,还是心境发生了变化,总之传递给我的信息就是,下次来,我有的买了。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昆曲、京剧,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美食也是传承,从发现了火和盐,食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厨师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明的伟大书写者。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燃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