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私人厨房——脚步

(2014-11-11 09:07:40)
标签:

情感

美食

    我个人认为 《舌尖上的中国》是近年来拍摄最好的纪录片之一,我喜欢看并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追崇,对念白的认同,对拍摄的欣赏,更包含了对祖国大江南北饮食文化的极大兴趣,对故事情节的吸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往大的说,饮食文化博大精神,通过饭菜能了解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民族习惯,往小了说,饮食与个人息息相关,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饮食不仅仅是解决温饱的途径,还涵盖了社交、叙旧、沟通等行为,是亲情、友情、爱情的慰籍。会吃、懂吃、爱吃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从今天起写七篇博文,小标题是《舌尖上的中国2》七集里的主题,我尝试着从我的角度去理解饮食。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我是西北人,十年前来到天津读研,没想到这一来就改变了我的命运,从大西北扎根到了渤海之滨。我大学毕业时可以选择留在家乡兰州,留在父母身边,也能顺利的拥有一份稳定并让人羡慕的工作,也许每一个双鱼座的人都对未知充满好奇,在父母的鼓励下,我背起行囊来到陌生的城市,那年我22岁,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
    父母对孩子的疼爱更多的是表现在食物上,我也不例外,孩提的事情已记不清,更多的是从爸妈的口述中得知全家人对我的爱,我从小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牛奶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当时凭票限量,买牛奶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让我喝上新鲜的奶,爸爸每天早上5点就出发去奶厂,这一个来回就是一个多小时,急匆匆的脚步一走就是若干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绝对是餐桌上的奢侈品,爸妈把炖好的带鱼剔刺,全部给我享用,我的父母都是在铁路工作,按道理来说,家庭条件还算不错,但我的爷爷奶奶都在农村,父母的兄弟姐妹也比较多,每月父母还要接济兄弟姐妹,妈妈当时是货场的值班员,中午不回家,但妈妈很少和同事们一起吃饭,不是因为她性格孤僻,而是在她的餐盒里永远都是白菜土豆。在今天看来,一包牛奶,一条带鱼早已稀松平常,90后,00后也无法体会80后的这种感情,后来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餐桌上也越来越丰富,但对我而言,牛奶、带鱼仍是我的最爱,因为那不仅是食物,更是我对父母的感恩,对成长的记忆。
    在上大学之前,我和爸爸基本上是不进厨房的,爸爸随着工作的变动越来越忙,而我是懒,我进厨房有两种情况,要么是饿了去冰箱搜寻吃的,要么就是犯了错主动刷碗示好。每天妈妈都很辛苦,上班、下班、买菜、做饭,中午两个小时,她都要给我做新鲜饭菜,还要保证我有50分种的午睡时间,数十年如一日,馒头自己蒸,面条自己擀,包子自己包,从没有哪天是凑活的,更不会从市场去买现成的,按她的话说,那时候每天下班就像在“打仗 ”,不难想象她每天匆忙的脚步。如今妈妈很少进厨房了,说不好是哪一天开始的,是从我爸爸退二线那天起,还是发现我做饭水平不错起,但我们家的馒头还是她蒸,面条还是她擀,尽管外卖方便快捷,用她的话说,这和钱没关系,这是她的习惯,亲手做的味道是无法比拟的。
    我2000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上本科,家离学校半小时车程,这么近我也很少回家,说不清在忙啥,爸爸妈妈总会来学校看我,带上一大盆红烧肉,或烤很多鸡腿,让我和宿舍的同学们一起吃,为了这一口热饭,他们用最快的脚步给我送到学校,红烧肉肥而不腻,鸡腿烤的外焦里嫩,在味觉上刺激着我和舍友们,爸妈来的时候也是我和舍友们过节改善的时候。我来天津读书,父母两次来看我,来之前他们电话问我,需要什么,我的回答是家里的饭,一碗家乡味,将被带往1600公里外的天津。那时候我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有车,父母下了飞机就打车直奔学校找我,给我带来家里炖的牛肉,家乡产的樱桃和核桃,只要能带的食品都带上,当我咬第一口的时候,我已潸然泪下,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伴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十年在外,我练就了很好的生存技能,尤其是烹饪,我也许有烧菜的天赋,还是遗传了姥爷、妈妈做饭好吃的基因。坦率的说,我的工作是忙碌的,外界认为高校老师很清闲,这是错误的观念,每天除了没完没了的学生工作,还有课要上,文章要写,画要画,科研要搞,忙碌的脚步从未停歇,但我把做饭当成最好的休息之一,我认为把各种各样的食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经过加工再创造,赋予它们新的含义,东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只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每到一地,我都会选取当地非常有特色的食材,带回家来烹饪,无论是四川的腊肉还是金华的火腿,无论是东北的大米还是江西的干菜,都是我的猎取之物,妈妈也会时常的给我寄来家乡晒制的辣椒,自己研磨的调料,每到休息时,我都会做一大桌的菜,邀请朋友来家做客品尝,生活就是这样,无论多忙,都要放慢脚步,除了心灵鸡汤,我们更需要物质食粮,五湖四海的朋友围坐一起是缘分,一桌子的食材来自于各个地方不也是缘分吗?
    在今天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都快。无论我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