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试制度几大认识上的误区
(2011-02-25 19:33: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时评 |
高考制度,被习惯多年,其因简单的操作性、可行性强等优点被适应、并不断加以强化。对于这个现状,笔者深有所虑,既然我们不能跳出应试对教育认识的困扰,那么就去认真思考下应试教育存在的几点误区吧:
其一,不尊重个性差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晚清爱国学者龚自珍在愤怒中对人才进行了呼唤:“不拘一格降人才”!也就是,每个人才都该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非适应于任何考试或者僵化的认识,更像“东邪西毒”一样各个棱角分明,拥有自己的个性。可是,传统的考试,从一考试就把学生对于教育的认识束缚在考试里,在更多学生的头脑中,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考试而非为了学习到自己喜欢的知识,认识并发展个人自身的长处。更可悲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更多的学生的生活几乎就是完完全全的禁锢在书本里了。自古最鄙视的是纸上谈兵,然而,功利性强烈的高考制度,能够允许学生跳出书本来吗?每个人也该都有自己的长处,然而,现代教育似乎就是严酷的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几门简单的功课。
其二,知识性的错误。与扼杀个性形成对比的,知识性认识的错误,对于人才成长似乎更加不利。为了考试的简易操作,很多事情似乎都搞得错误百出,以语文教育为例,从小学引导孩子们读书、识字,然后就是分析语段等等,本来文化思想是很自由的,然而在考试中却更固执于统一答案类型的考试。这种试题认识,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思想,反而将认识紧紧地禁锢在一个错误的圈子里。不得不承认,在国内一些学识很渊博的学者背负着一些沉重的思想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负担,更有不少学者为自身难以解决的困惑和难以释放的文字压力而走上自杀的道路,究其原因,对知识钻研的深刻而忽视了自身原本的思想基础。在国外,一个小学生就可以开展一些调查,甚至用幼稚的语言去描述事物,而我们的小孩,从一开始就被装在知识的套子里,头脑很大的去被强迫的接受一些知识。最可悲的是,尽管我们的学子们花了那么些时间去学习一些语言知识,到最后在语言表达方面,很多却是让书本折磨的思维木讷得很,更不能很好的应用语言知识去表达、描写生活,非要一定的时间在社会里适应才会回归正常。
其三,过强功利性的诱导。本来,教育自身存在这样、那样致命的错误认识的。在这个背景下,应该给教育者以自由的空间,更要给学生自身探索、求知的空间。可是,受着考试功利性的影响,教育一直沉醉在简单的公式化的认识框架里。为了考试中追求高分数,甚至牺牲掉学生身体的健康,以及培养其他兴趣爱好的时间。学校里进度紧张的课程安排,课下各类功课的补习班、学前班等等,更多的把学生源源本本的装在预定的书本套子里。每个人的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拓展,对于一个人来说,以他的能力真正能够在一个领域里活得超前的发展那也是相当不错了。然而,在功利性的考试制度的束缚下,知道二十多岁,我们的学子却还在艰涩的攻读几门功课而没有发展自身特长,建立自我目标的任何自由。
当然,教育场合的形式主义、官僚风气等等很多历史遗留的原因就不必提及。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坚持高考制度,必须应该正确的对考试制度自身的缺陷加以系统的认识。否则,成人沉浸在简单的可操作性的快感里,可是苦了求学的孩子,甚至很多一生要被知识折磨的精神憔悴不堪!
直面这些缺陷,并不是说我们非要培养多么卓越的人才,只是想说明,不要让我们的学子再在功利性的考试阴影中背负这样、那样的精神负担,而学业上却无所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