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汉语教学是否会对我们的阅读习惯构成危害?

(2008-03-01 16:38: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时评
    在此,谈一下自己对现代汉语的一些肤浅理解。
    应该说,现代汉语体系无论从文字,还是从文章分析来看,都是无可挑剔的精美理论。然而,跳出理论的体系,让我们思索一下,我们在小学生接受知识伊始就严格灌输这些知识,结果或许不象理论中阐述的那么理想。
    第一点: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时!”由此可见,古代名人读书只求会意,不会拘泥于文字。可是,我们在现代汉语中对汉字、词的各种细致思索与阐述,往往会对我们的阅读构成一定地误导:那就是刻意执着于单个文字的琢磨,而忽视文章整体意思的理解。而在小学阶段,我们就开始灌输字与词的分析。
    第二点: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刻意于句子成分的分析,也会给学习它的学子造成误解,很难想像我们的学子们在对一篇思想极其深沉的文章的理解中,如果采用现代汉语的法去做,——逐词、逐句地分析,那么他会被累成什么模样。
    第三点:我们对整体文章的理解只限于的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造成一直到现代,我们在小说等体裁文章的写作中,浮于表面的情节,而没有精神深层次的思索。(而且,小说家们也很难说对现代汉语精通。)即使个别作家有思想性,也只是单纯地钩心斗角,而没有精神空间,更体现不出精神改造。所以,我认为,我们在初高中阶段对文章逐段分析的做法也未必科学。
    在此,我阐述一点,读书远非陶渊明所说的会意那么简单。个人浅见,读书的最高境界在于领会其精神境界,而非浮于文字表面阐述的情节。如果我们一直执着于此,那么,我们国人在品读《战争与和平》等经典文学名著时,可能很容易被文章中扑朔迷离的情节所困扰,而难以体会到托尔斯泰那博大精深的精神空间。
    希望在我们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放弃对字词句和段落大意的分析,放手让学生自己到文学作品中去品味文字——不给他们制造任何思想枷锁地去做这一切。因为,我们眼见一些学子在就学初极其喜欢阅读的,可是,步入社会之后,却很少有人会关心文学。而一个健康时代必须有自己的精神领路人的,否则,它很容易在对金钱、权利与名利的崇拜中迷失自我。另外,或许这种做法会对国内的文艺的复兴起到一定作用。
    所虑肤浅,愿与个位朋友切磋、研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