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路:万里长城水头段》
水头长城,又被称为“挂枝庵长城”,它位于河北省怀来县水头村南的挂枝庵山梁上。水头长城有一座水关门楼,当地称之为“大门”,原有拱门、劵门、墩台等建筑,既能通骑,又能排洪,现已坍塌,仅剩残迹。水关门楼东侧如今仍为长城内外之通道,向南沿河床、峡谷可至北京门头沟区境,向北经水头村可至怀来县城,是北京与河北的分界关门楼,已有500多年历史。
水头长城与水关门楼的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关口位于燕山山脉余脉与太行山山脉之间的低矮山地中,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但周边山脉连绵,易于防守。这样的地形条件,使得水头关口成为控制南北交通要道的关键节点,能够有效地阻挡外敌的进攻,同时也方便明朝军队的驻守和防御。
水头长城始建于明代,墙体基本为就地取材用石条砌成,较少用烧制的城砖,城墙用糯米汁粘结的乱石夯实而成,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但损坏较为严重,多处存在碎石堆积等情况。水头长城作为明长城的一部分,与镇边城长城、横岭城长城、白羊城等地共同构成了明代北京西北的防御体系。这道防御体系有效地阻挡了外敌的入侵,保卫了中原地区的安宁。
怀来本身因桑干河与洋河汇合而得名“怀来”意思是两水相会怀中来。当地老人介绍,水头村地处怀来县旧城镇北1.5公里处,所在地也有河流,每到雨季村边的洪水顺山而下,可能因地处河流交汇的重要位置,或是河流的某个关键河段,而以“水头”来指代其与水的紧密联系,进而得名。也有称水头村则因有泉眼终年不绝形成一条水路的源头而得名。
当地村民相传这样一段故事,水头长城的修筑与一位官宦少女有关。明朝嘉靖年间,北部边疆战事不断,为加强防御,当地官员决定修筑一段长城,并建造一座能供士兵休养生息的城堡。一位官宦少女因爱慕一位守城将士,追随至此。但当她看到将士因长期守城、思念家乡而情绪低落时,便倾尽所有金银财宝,又动员数千民工,耗时数年,在永定河畔的荒野上建造了这座城堡。城堡与城墙相连,形成了水头长城。然而,在城墙合龙时,少女却因劳累过度,跳入河中自尽,后人将她修建的城堡称为
“水头长城”,寓意她用生命为长城的修筑画上了句号。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水头长城是南口战役日本侵略军的突破口之一,进攻南口,中国军队凭借长城防线拼死抵抗,镇边城的中国军队在正面防守横岭城,但对北唐儿庵沟并没有设防,甚至连观察哨也没有派出。日军利用这一漏洞,秘密迂回从北唐儿庵沟穿越长城,抄了中国军队的后路,烧毁了水头村,突破水头长城,最终导致南口战役失败。这段历史既反映了长城在战争中的战略意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军事指挥的失误。水头长城也在这次战役中毁于一旦。
水门关楼设在群山的低谷地,中间有一条砂石小道横穿已坍塌为平地的长城残基,原来连贯的长城分别向小道两侧陡峻的山坡伸展而去。水关门楼尚属完好,但城门上的关楼已不存在,如今水门楼已被当地农民用石块垒砌堵死。当地人村民介绍,这里经常有洪水发生,封堵门楼也是一种保护。
2025年6月17日,作者漫步水头长城,脚下每一块风化的砖石都似在低语,诉说着往昔战火纷飞与戍边将士的不易,岁月在其身上雕琢出累累伤痕,可那残垣断壁间却依然透着雄浑气魄,仿若一位饱经风霜却凛然不屈的英雄,让人敬畏于历史的厚重与时光的伟力。
许之丰摄影2025年6月17日记录于河北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