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路:万里长城河曲古城》
河曲古城,位于山西省西北部,西濒黄河,恰当黄河之弯曲处,是晋、陕、蒙三省交界线,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明长城遗址经过河曲古城,境内明长城54831.8米,以烽燧、长城边、城堡点、线、面共同构成长城坚固的防御体系。自古号称“陕东重镇”“晋右严疆”,是明九边重镇之一,曾经是边塞防御的第一镇。
河曲,春秋为晋边地,战国属赵,汉及唐时属太原。五代十国时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建大山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后废,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名澳洲。元宪宗七年省入保德州,明洪武十四年复置河曲,六年省,十四年复置,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改隶保德州,民国三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河曲名字的由来,相传河曲的名字来源于黄河在该地区的独特走向。古时候,蒙恬率大军击败匈奴后,乘胜追击,当行至黄河时,因无路可走,蒙恬便命大军在黄河岸边安营扎寨,并将消息传回朝廷。秦始皇知道后,亲自率十万大军前来,到达后发现黄河在此处拐了个弯儿,正好将他们围在中间,于是便把此处命名为
“河曲”,意为黄河弯曲的地方。
还有汉明君出塞之传说,在汉元帝竟宁元年,为改善与匈奴的关系,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西汉掖庭待诏宫女。在民间传说中,王昭君的故乡与河曲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传王昭君生长在山西巡检司邑内,即现在的河曲县巡镇附近。河曲县内有许多与王昭君相关的传说,如昭君城的来历、昭君的出生等,这些传说体现了河曲人民对王昭君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相传在很早以前,河曲一带曾遭遇大旱,黄河中出现神龙告知百姓,找到太子滩就有神泉可救危难。百姓历经艰辛找到太子滩,中央有清澈泉水,但水量不足。一位年轻勇士潜入泉眼,推开挡水巨石,泉水喷涌,解决了百姓的用水难题。为纪念勇士,人们曾将太子滩改名为英雄滩,且认为这里的泉水胜似圣水,能治病救人,还能带来好运。
河曲境内的长城地处黄河晋蒙分界线的特殊位置,其西傍黄河,北邻内蒙古高原,南接吕梁山脉,东依太行山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河曲长城成为了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地区之间的天然分界线和重要屏障,对于控制南北交通、抵御外敌入侵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古代长城沿线的关口往往也是贸易的重要通道,河曲作为长城防线上的重要节点,其境内的关口、渡口等成为连接南北经济的重要纽带。如明代在河曲的桦林堡、楼子营、灰沟营、唐家会、阳沔堡等处设有市口,方便了黄河两岸百姓互市,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019年9月17日,作者走进河曲,仿佛踏入了一幅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画卷,让人感慨万千。漫步在黄河岸边,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诉说着岁月的悠长。河曲因黄河而生,也因黄河而灵动。老牛湾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那雄浑的长城沿着黄河岸畔蜿蜒,像是两位历经沧桑的巨人在诉说着古老的约定。河曲民歌和二人台是这里最耀眼的文化明珠。当听到那高亢嘹亮、直抒胸臆的民歌从百姓内心里唱出来,仿佛能触摸到河曲人民最质朴的情感,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河曲古城,是一座集黄河自然奇景与黄河人文奇景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
许之丰摄影2019年9月17日记录于山西河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