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路:万里长城外三关之首偏关》
万里长城偏关,古称偏头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为“外三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偏关之地当时成为赵国与北方民族交战的前线,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等改革,增强了赵国军事实力,也使得偏关地区在军事防御等方面就受到重视。
北魏时期北魏神三年,在今偏关县城西15里处设置合盛郡,这一时期的偏关地区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交界的地带,民族融合与冲突并存。
汉朝五代十国时期,北汉末代皇帝刘钧于天会元年置偏头砦,这是偏关地区设治之始,体现了当时政权对该地区军事防御意义的重视。
北宋时期,偏关是与西夏交兵的国防前线,驻扎重兵,地位显赫。相传杨业曾经在此驻守,如今关下河滩还有杨业练兵时的校场遗址以及饮马的神泉,城北五里处至今还保留着佘太君庙。
明朝时期初,开始完善防御体系,重视边境防御。镇西冲指挥张贤始建偏头关土关城,后宣德、天顺、成化、弘治、嘉靖、隆庆、万历间均有修建。明政府在关外还修建了四道边墙,与内长城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明朝中期,蒙古鞑靼部达延汗曾多次率兵侵犯偏头关,偏头关成为明蒙交战的重要场所,明廷派重兵把守,著名将领如总兵官李谦等曾在此驻守并加强军事设施建设。
明朝在加强军事防御的同时,也利用偏头关作为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战争间隙边禁开放之时,蒙古族以骏马等物来此换取丝棉织品、茶叶等,促进了蒙汉民族间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偏头关地名的由来,偏头关所处地势东仰西伏,状如人偏头而望,故而得名。另有传说,在很早以前,此地是一片荒芜的河谷,因黄河水的冲击,形成了许多弯道。有一天,一位云游四方的道士途经此地,看到这里的地形后便说“此地东高西低,形如人头偏西,乃兵家必争之地,应在此设关防守。”于是,人们便在此处设立关口,并取名为偏头关。
相传,在北宋时期,杨家将镇守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等三关时,全力抵御外族的入侵。在偏头关,杨家将与契丹辽兵展开浴血奋战,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佘太君曾亲自挂帅出征,在偏头关一带指挥作战,她的英勇和智慧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使得杨家军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此外,还有传说称杨家将曾在偏关附近的山林中操练兵马、埋伏敌军等,这些故事都为偏头关增添了浓厚的英雄气概和传奇色彩。
在偏关城黄河岸边,有一处偏头关水门,当地传说是明代为了方便长城内外的交通和军事运输而修建的。当时,由于黄河天险的阻隔,两地的往来极为不便。于是,官兵们便在黄河上修建了这座水门,使得船只可以顺利通过。然而,在修建过程中,却遭遇了种种困难和阻碍,如河水湍急、石材短缺等。但官兵们和当地百姓齐心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建成了水门。如今,偏关水门已成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人们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勇气的敬仰之情。
在偏关的文笔凌霄塔与虎头墩传说,在偏关城东山巅上有“文笔凌霄塔”,西山梁上矗有长城堞楼“护城楼”,又名“虎头墩”。传说在每年春分和秋分时节,旭日东升时分,东山文笔塔的笔尖长影会映照在关城西山上的虎头墩上,随着太阳升高,塔影渐渐西移。这一奇观象征着文武双全、相互呼应,寓意着偏关城在文笔塔和虎头墩的守护下,文风昌盛、军事强固,寄托了人们对和平与繁荣的美好向往。
从2019年5月10日之后,作者曾多次走进偏关古城,这里见证了中国多个朝代的历史兴衰,每个朝代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它如同一部无声的史书,记录着历史的变迁,让我们能够触摸到过去的脉络,感受到岁月的沉淀,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许之丰摄影2024年9月19日记录于山西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