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背后的废墟记忆

标签:
《环境与生活》记者周霞芳我为涂鸦狂杂谈 |
分类: 海外涂鸦 |
今天接着转载周霞芳文章《我为涂鸦狂》的第四章节“浮华背后的废墟记忆”。
发文章之前,还是先发一组从国外网站上下载的有关涂鸦的图片,主题是“美女与涂鸦”:
▲小妹妹,您踢我鼻子鸟
浮华背后的废墟记忆
在北京,798艺术区和北服(北京服装学院)是涂鸦者的“圣地”。尤其是北服,那里疏于管理,墙体长而平整,即便这样,覆盖速度也仍然惊人,“没画多长时间,来一帮人,哗——给你盖了。”
为了让作品保存时间更长,涂鸦者必须不断寻找新的地盘。地铁站附近往往是热点,五道口、四道口、知春路、四惠等都成了涂鸦者热衷的地方。然而却会遇到最大的困扰:城管。
面对城管,只能选择躲避和逃跑。毕竟在城管眼里,涂鸦属于乱写乱画,破坏了市容环境。
WRECK第一次上墙涂鸦就被城管逮住了。几乎每个街头涂鸦者都被抓过很多次。被抓以后,会被要求把墙面刷回原样。
这还算好的,倒霉的时候还要罚钱。WRECK最近一次被抓,被罚了1500元钱。这对于还只能用6元一瓶的喷漆的在校学生来说,损失很大。对此,WRECK说:“一开始觉得挺刺激的,现在要小心了,被抓一次就够了。”
除了被“刷”、被“盖”、还会被“拆”。有些涂鸦者为了能够静心创作,会把地点选在拆迁的民房。
湖南人KEYS就是这样。他2009年来到北京,涂鸦已有六七个年头,“现在已经很少上街了” 。今年9月,他曾经和同伴,在地铁四惠站旁的一处废墟做作品。
那是一处钉子户。花四五个小时做完作品。远处是高楼,近处是废墟,与墙上华丽的涂鸦相呼应,寓意“浮华背后”。他说:“这样一幅作品,随着时间流逝,颜色越来越淡,将来会与民房的拆毁一起消失。”
与拆迁房一起消失,这几乎成为很多涂鸦的结局,也是大城市街头涂鸦的一大特点。“房子一拆迁,画也没了”,LLYS就曾经拍摄过一系列拆迁房涂鸦作品,命名为《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