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涛来了
(2010-05-26 08:59:06)
标签:
北京街头涂鸦纪录摄影街头文化徐若涛嘻哈文化杂谈 |
分类: 北京涂鸦 |
我于2007年7月10日发了博文:“每个人都是失败者”,介绍徐若涛2004年在接近通州的城铁边上喷的涂鸦作品。昨天,2010年5月25日,徐若涛来到我的博客,看到了那篇博文,并留下了评论:
·
打死父亲,是一部英国嬉皮时代的小说名,当然不是直接意义。
我们对父亲的情感很复杂。
谢谢博主关注涂鸦,可惜我已经不再做涂鸦艺术,我把它作为阶段性作品,没有了合适的心境,很难行动。
在国内看到的大部分涂鸦,我不喜欢,如果仅仅是时尚文化的产物,那么,涂鸦还不如不做。
涂鸦是不合作的产物。
徐若涛
徐先解释了中文涂鸦“打死父亲”仅是一部英国小说名。我明白了。当时我只从字面理解,又正值面对一个已成年儿子的为父阶段,因此不喜欢这四个字。现在,明白了。其实生活中,父子反目成仇,甚至杀戮的事是有的。更多的是两代人之间的冲突,程度不一,永远存在。
徐又说了现在不再做涂鸦的原因,心境。我由此想到,由心境而生的涂鸦才是自由的、有情感的。
徐最后两句话,最让我思索。他直率地指出了对于涂鸦的态度和对涂鸦的定义。
关注和研究涂鸦,乃至区分涂鸦,“不合作”,是否是一个标尺?“不合作”本身又有没有尺度?这是我们可以讨论的问题。
无疑,我拍摄纪录的很多好的涂鸦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合作”的印迹。但我也想到一个例子,博友西城物语在美国生活,她家附近有一些由社区搞的专门的涂鸦墙,有很多涂鸦者在上面尽情创作,作品也不错。这是不是与社区的一种“合作”呢?
给涂鸦定义,是很有意义也很有分歧的事。每个涂鸦者都会认为自己是在涂鸦,可偏有另外的人不认定某些人的涂鸦是涂鸦。哈哈……
最后谢谢徐若涛的到来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