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找到《哈林》(1)

(2007-10-25 18:18:28)
标签:

视觉/图片

涂鸦

哈林

我以前曾买过一本关于美国涂鸦者哈林的书。做博客后在书柜里找过这本书,可是没找着。今天早上一打开书柜,一下子翻到了这本书——《哈林》。

这是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6月出版的。我大概是98年买的。那时,张大力还在北京喷他的“大头”,0528可能也入行了。那时,圆明园画家村已不存在,现代艺术、波普艺术从北部转向京东。那时,一批文化类型的书店已成功地占据了市场,吸引着大批读书人。世纪末的京城由于大规模拆迁、建设而显得躁动不安。

《哈林》这时出现在中国、出现在北京并不意外。

找到《哈林》(1) 

关于基思·哈林(keith Haring),这本书的引言写道:他是20世纪80年代最神奇、最富有魅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生于1958年,卒于 1990年。他的名字在80年代早期开始为世人所知,那时他正在纽约城地铁中张贴广告的黑板上画着他那种快速完成的粉笔画。到1984年,他已经将他的地下艺术搬到街面上来,并且跻身于某些世界上最具有威望的博物馆和画廊之中。当他死于爱滋病之时,哈林的艺术业已广泛地获得了国际公众的赞赏,其中包括孩童、社会活动家、媒体名人及艺术界的重要人物。

 找到《哈林》(1)

下面是该书第四章节,研究涂鸦艺术现象的专家布林德曼的一段话:

尽管自从基思·哈林画完他的最后一根线条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但是他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所拥有的活力和精神是非常容易被发现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疑会得到加强。好像他那跳动的图像已经手舞足蹈地进入群体意识之中,他的作品中的形象现在不知为什么被遗传给未来的一代人。从不太抽象的方面来看,对我们来讲越来越清楚,他的线条继续活着:日本的青少年们在地铁站的墙壁上画着哈林式的画;哈林图像出现在澳大利亚的服装商店里;出现在张贴于奥利机场的“援助无家可归者”的告示之上;出现在旧金山的贺年卡店里;出现在曼哈顿饭店的筷子包装纸之上;出现在慈善机构和其他事业的广告之上。他的图像被曾经激发它们灵感的世界文化所重新吸收。有一天我问我五岁的儿子他正在画的“机器”长出来的线条意味着什么。他看着我,好像我问了一个最愚蠢的问题,并且回答说:“它们是基思的情感射线。”

找到《哈林》(1) 

下面是哈林的自述:

当我在纽约城地铁中画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个观看者站在一旁耐心地观看,直到我画完为止。然后当我正想走开时,他便会大声问道:“可是它意味着什么?”我通常这样回答:“那是你的事儿,我只画画。”

找到《哈林》(1)

哈林作品 

无论我用一根棍子在沙地上画画还是使用电脑作画,都存在着同样的专注。对我而言,我在地铁中画的一幅画与标价几千美元的一幅画之间没有什么不同。

 

说到底,我认为艺术创作的要义就是与一种文化进行沟通并对其做出贡献。 艺术是通过看到它的人们的想象力而获得生命的。没有那种接触,就没有艺术。我业已使我自己成为一个20 世纪图像创造者的角色,并且我每天都试图理解这个角色的责任和意义。对我来讲越来越清楚,艺术并不是一种为少数人所欣赏而保留的精英活动,而是为每个人的,这是我不断工作的终极目的。

(上面的话让我想起前些天我和回眸女士的讨论,我认为由于涂鸦的不合法,现在(北京)的涂鸦还只是属于小众的)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