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助学更值得期待
张恒亮
相比于各种风头一时的捐资助学活动,四川省宜宾慈善总会的行动显得低调得多。9月14日的《华西都市报》报道:四川宜宾70贫困生赴厦门半工半读。据悉,这是宜宾市民政局和慈善总会牵线,将农村贫困初中毕业生推荐委托到厦门华夏中技校进行为期三年的中专、中等技术学习。旨在增加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早日摆脱贫困。整篇报道仅400字左右,全没有同类活动的电视晚会、领导讲话等造势式的宣传。但笔者认为,这一并不起眼的活动,其蕴含的社会价值要远远大于以往的捐资助学。
捐资助学,固然能让贫困学生圆上大学之梦,但接下来呢?他的工作又怎么办呢?这一连串的问题随之而来,贫困学生又将面临着人生发展的困境。前两天就有媒体报道:现在的贫困大学新生放弃入学的根本原因在于未来的就业难。如果有看得见的收益,即使现在吃点苦也能克服,但问题在于现在吃了苦,未来还没有收益,这样的苦吃来又有何意义呢?而这一难题是捐资助学无法破解的。另外,它继续强化了学生由来已久的依赖思想,使独立自主的现代公民意识更难养成。而促成贫困生的半工半读,则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现实的生计,一方面也促使他更加勤奋的学习,以期实现更大的发展。而这一切,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自主的努力获得的。另外,近年来不断蔓延的技工荒,也正是由于社会主流观念认为:学生最好的发展路线就是按部就班地考高中、上大学。再加上高校的扩招政策,于是,大家都一窝蜂似的报考大学。结果呢?一边是大学生就业困难,一边是用人单位招工困难!现在,这类慈善活动不仅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还对于缓解现实中的“技工荒”,改变陈腐的传统观念也将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而这其实并不需要多少资金,它需要的是一种观念与慈善之心。
是的,宜宾慈善总会在这次活动中,也许并没有从资金上为贫困学生提供多少帮助,好像并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但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弱势群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如宜宾的慈善总会所介绍的:此举是为了增强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从输血式的临时救助到造血式的持续发展,这难道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么?当然,我并不否定捐资助学的积极意义,但慈善事业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做好它仅有经济实力和慈善之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帮助弱势群体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解一时燃眉之急。
作者系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
来源:中国学业规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