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让你舒服自在吗???(1)
(2009-09-04 22:04:01)
标签:
育儿教育亲子关系李颀大学风采故事求职原创人际关系随笔文化 |
分类: 讲义《幸福心理学与择业成功学 |
在我的咨询中发现,“亲子关系”似乎是困扰我们很多父母和子女的即羞于说,又苦恼困惑的敏感问题。父母和子女生活在一个由血缘和时空构成的亲密关系中,又是共同的经济利益联合体;但有的家庭,在这仅有的几个成员中,想的做的完全不在一条跑道上,有时似乎是完全不能相交的平行线。
本文既是将我觉察到的一些“亲子关系”的奥妙。将这些点点滴滴的体会、经验、教训,陆续放在博客中(共七部分),希望对博友有所启示。
关系让你舒服自在吗?(1)
第一、
在我的咨询中,有一个高一学生的家长,来咨询说:“我女儿学习成绩下降,天天发短信,我怀疑是早恋了。果然,情人节那天很晚回家,还骗我和表妹在一起。(给表妹打电话,人家在家里。)我很着急,又不知怎么说,说重了,怕她逆反,不说,眼看着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我该怎么办。”
还有一个初三男孩的家长来咨询说:我儿子天天玩游戏到深夜,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说他也不听,偷偷在屋里玩,又不敢太逼他,怕他上网吧。
更多的能控制情感的孩子与父母冲突的方式会更隐蔽,孩子躲着你、欺骗你、糊弄你。
记得儿子刚上高一时,我带他去朋友曹玲家(为了改善儿子内向性格,引导他多交朋友,所以带他串门),正巧曹玲儿子同班的一男一女两个同学在曹玲家约会。我问曹玲:为什么在你这约会。曹玲说:“他们的父母管得严而且敏感,我儿子同情他们,就让他们到我家里约会,我觉得这有我看着,比别处更安全”。当时我儿子也觉得对于高一学生,这一切很正常。
所以,孩子到了初中或高中,就到了人生的第二反抗期,既青春期。与父母的冲突是必然的。如何建设性的解决这些冲突?
先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从德国心理学大师佩塞的《积极心理治疗》一书中摘录的,故事的名字是:
有一天,一个十岁(记住10岁,10岁男孩才可能发生的问题,不同年龄段,孩子发生的问题不一样)男孩的母亲六神无主地来到我的诊所。她给人一种非常惊慌失措的印象,并且哭着向我讲述了这样的情况:“我儿子发生的事情简直不可思议。我该拿他怎么办呢!今天上午,我儿子学校的校长(不是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让我立刻到学校里去一趟。我当时想,我儿子斯特凡该是出了什么大事,我甚至想到可能是学校的房子塌了。”
校长告诉我,斯特凡在班上脱光了身子。校长还说,这种情况以后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就是斯特凡将成为一个露阴狂和道德败坏的人,所以我得赶紧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否则校方打算开除他。”
我根据鉴别分析治疗理论(这是积极心理治疗流派的一种治疗方法),对斯特凡的行为进行了鉴别分析:脱掉衣服本身并不是坏行为。我们每个人每天至少要脱一次衣服。问题在于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和在什么人面前脱掉衣服。于是我把斯特凡的带有病症性质的行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脱衣行为本身;另一部分是脱衣的场合。正是由于这种场合的缘故,脱衣才成了异常行为。经过我这一番分析,这位母亲显然变得轻松了。她说:“我还以为我儿子会变成性犯罪分子呢。”
在后来的家庭治疗(母子二人都参加了)中,我和他们讨论斯特凡在班上脱衣的动机。讨论表明,在斯特凡当众脱衣的行为中,性动机并没起多大作用,更重要的倒是他模仿当时的摩登“榜样”即闪电分子的动机,这些人通过赤身裸体地走过露天场地来证明自己的“勇气”。(相当于今天有些孩子模仿周杰伦,结结巴巴的故意说不清楚。模仿暴力游戏,打人等。)
案例1:
高一学生李颀与一个同班女生关系过密。高一第一学期末,老师请家长,与她母亲说李颀早恋的问题。李颀的妈妈是心理学教授,与儿子的亲子关系很好,所以李颀妈妈对孩子的情况相当了解。当时李颀的老师特惊讶李颀妈妈什么都知道。当时李颀妈妈就做老师的工作说:“不是什么早恋,他只不过是想满足一下小男子汉的虚荣心罢了。”李颀妈妈向老师保证回家与儿子谈谈,让他注意影响。
回家后当李颀妈妈与儿子谈这件事时。李颀说:“真不公平。我们都没拉过手呢!某某和某某还拉过手呢!为什么老师不批评他们。”李颀妈妈说,人家表面上注意,你以后表面上注意点就行了。
到高三时,李颀与李颀妈妈说:“妈妈,我现在明白了,男子汉还是要以事业为重,现在与女生拍拖,费这么多精力,不划算。”李颀妈妈说:“就是,男子汉吗,还是要有本事,有实力才行。”李颀说:“妈,这个道理我早已明白,女生主要喜欢男人2点:一、给女人心灵愉悦;二、物资享受。我现在只能做到心灵愉悦,物资享受还要等到事业有成。所以妈你放心,我当然知道男子汉以事业为重,我会努力的。”
所以构建一个完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化解青春期冲动的基础。良好的亲子关系,子女的很多问题都很容易化解和解决。
职场中上下级的冲突更是随处可见。大多数也是以隐蔽的方式出现。一个良好的上下级关系,矛盾和冲突也很容易化解。
所以,当冲突来临时,问题出现时,母亲(当事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点,再耐心点,站在孩子(对方)的内在价值上,先鉴别,然后在尊重孩子(对方)人格,接纳孩子(对方)全部的基础上,仔细的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先就事论事的分析这个事件,再梳理这个事件背后的故事、问题,然后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