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大学(三)——i-Podium™课程记要

(2010-07-11 18:21:29)
标签:

转载

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大学(三)

——i-Podium™课程记要

 

    引言:“One World, One Classroom

    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大学的特点是利用目前远程教育 (Distance Education) 的技术基础和手段,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多向平等、互动交流的思维激荡和学习环境,以实现一种新的跨文化的“无距离学习” (No-Distance Learning) 模式。“世界课堂(World-classroom©)”和组成世界课堂的一个个的“国际讲台(i-Podium™)”,就是“无距离学习环境”得以实现的载体,也就是“One world, One classroom”梦想的实现。

 

    “i-Podium™”是由北京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于2009年共同推进的一个教学合作计划。此计划的第一门实验课程是《全球创新产品的设计原理与团队实践》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Global Innovation Teams) 。该项目使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和双方校园里已有的远程教育设备,实现了中美两国学生跨越文化、时间、地域、距离的限制,不出自己的国门就能够接受全球多样化教育的这样一个理想。

 

    创新课程创新理念

    i-Podium™项目汇集了众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全球化教育理念,包括:

    第一,用互联网联接两个相隔千里的教室,提供不同文化和专业背景的中美学生一个共同的互动学习空间。在这里,两校的学生虽然身处异地,但是基于相同的教学大纲用英语教学,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下,共同听课,相互发问,一起研究案例,同时以项目小组为单位从事实际的创新计划执行。中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仅是i-Podium™课堂上的直接互动,还包括借助网络工具的各种形式的课下讨论,以及课程最后实地项目研究时的面对面交流,所有这一切都旨在突破局限,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思维激荡学习环境。

 

    第二,依托中西方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利用文化之间的差异来刺激全球创新思维。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了解和思考,是培育灵活创新思维的土壤;多元文化之间的比较和激荡,往往也会对人们探寻需求和因地制宜进行创新起到意想不到的帮助。所以i-Podium™在为中美两种文化创设一个平等双向交流的教育平台,让中美学生得以亲历多元文化精彩体验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要利用这种文化间的直接交流和碰撞来刺激学习者创新思维的产生。该课程安排的小组创新项目就意在使中美双方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体察而寻找到创新机会。

 

    第三,i-Podium™课程是切实地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方法的典范。i-Podium™课程中最为精彩、学生也最为受益的部分,就是学生们之间的跨文化互动交流,学生们可以从彼此不同的文化观点中相互学习,激发创新的灵感和思维的交锋。教师在这个课堂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有关创新的基础理论知识,引导讨论交流和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架桥铺路。这门课程有二十四个学生,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之下,每个学生其实就都有了二十四位可以教学相长的老师。

 

    第四,i-Podium™在其教育目标当中强调“专业知识”与“思维能力”的相结合,“国际视角”与“实践经验”的相配合,旨在培养学生既具专业知识,又有灵活思维,既识行业规则,又悉市场实情。该课程注重与全球创新产品市场实际的紧密联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小组创新项目的演练,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角、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小组创新项目课题的选择紧扣学生的日常校园环境,主题为“寻求创新方法以促进建设绿色节能之校园”,力求为学生施展创新思维提供合理适当的空间。

 

    闪光点滴——课堂内外

    ★ 来自学生们的声音

   ……随着课程的推进,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门课“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协作”两大主题。虽然我们和南加大的学生隔了那么远,但是所有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把我们紧紧地连接在一起,One world, one classroom 真的就在我们两间教室里发生了。……在小组的Case study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文化”,不仅增进了对对方文化的了解,更是增加了对国际市场和潜在客户的熟悉。而这种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经验,正是我们北大学生一直以来较为欠缺的……”

 

    Sarah Miller: each day we work together, bridging cultural & geographical divides, to examine innovative technology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每天我们都一起学习,跨越文化和地域之间的差异,共同探讨全球市场上的创新科技。)

 

    Bryan Henderson:  people think college is just a vehicle to get from A to B; however it is the experiences that will shape us into future global leaders.(有人认为大学仅仅是将学生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一种工具,但事实上,大学却是能够将我们塑造成为未来的全球领军人物的这样一种历程。)

 

    Alyssa Gottlieb : my experience is best summarized by the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I have with PKU students who walk like me, do homework like me, and hangout with friends like me---just do so on opposite side of the globe.(我在这门课上的经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和这些像我一样生活、学习、放松的北大学生所共享到的跨文化互动交流——只不过我们是处在地球的两端而已。)

 

    Kristen Hines: I am impressed by th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teach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this has promoted the richest classroom environment.(我对于同学们之间的那种积极踊跃相互启发和彼此学习,印象最为深刻,因为这让我们拥有了一个无比丰富的课堂学习环境。)

 

    陈璐瑶:In my opinion, innovation is a habit. This course inspires us to be more innovative. We shouldn't slow down when this course is over. (我认为,创新是一种习惯。这门课程就是激发我们如何能够拥有更强的创造能力。即使这门课程结束以后,我们也不应当停止对创新的探寻。)

 

    梁妍:I won't deny the influence of this course would last long into our life even when the course is over. (这门课程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国际讲台激荡思维

    《全球创新产品的设计原理与团队实践》这门课,教学内容包括创新的“社会-科技”新背景(Social-technical context),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如:S曲线,“Segment-Zero”理论,Kano的消费者满意度模型(Kano Customer Satisfaction Model)等,以及国际创新市场上的理论和实践,还有系统化的创新思维方法。

 

    我们在课程中特别注重“跨文化认知和沟通”这一内容,进行过不少以跨文化差异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动,其中一项是要求中美学生每人找三张他们认为另一种文化当中的人会想不出其用途的物品的照片,我们在课堂上让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学生们就此相互“猜猜看”,这既增加了学生对于另一种文化当中特殊需求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于产品“要从功用角度思考(Functional thinking)”和“抽象思考(Abstractive thinking)”的实际演练。我们还让同学们对中美两国社会发展距今120年前的画面,与今天的两国发展进行横、纵向的对比,并对未来展开设想,这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市场需求和创新产品的不同影响,同时也从中感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另外,我们在课程中所进行的案例分析研究(Case Study)也力求紧跟全球创新市场的实际,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所选取的两个案例,内容分别是“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文化”和电动汽车领域“比亚迪(BYD)”的案例,两个案例所涉及的内容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做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小组案例分析的课堂展示上,同组的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每个人均负责其中一部分内容的讲解,就好像思维激荡的“接力棒”,在大洋两岸无距离、无界限、无障碍地传递着。案例分析当中,学生们对创新的机遇,市场的实际,政府、企业、消费者三者在创新市场上的不同角色等内容,都进行了很有深度的思考和探讨,其中不乏很有见地者。

 

   互动交流弗远无界

     在i-Podium™的课程网站上,有一个“Discussion Board(讨论版块)”,中美双方学子在这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这些讨论交流不仅仅是学生们课程表现、积极互动的一个评价指标,它所体现出的更是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关注,对于创新思维的摸索,还有对于多元文化的深入理解。学生们所讨论的话题无所不包:从如何节约能源,到现实世界创新市场上的纷争,再到中美不同的理念观点、社会背景;有真知共享,有读书交流,更有种种奇思异想、关于创新产品的大胆假设,比如电梯能按撤销键,自行车借用系统,化妆面膜,节能体系,游戏模拟启发环保意识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每一堂课上,我都会就学生们讨论激烈而又有深度的问题做出点评,或引导大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有一次中美学生由对百度和Google的讨论引到了中国的“中庸之道”的话题,中国学生给美国学生解释中国文化领域里面中庸思想的渗透,以及人们在理想追求和日常做事方面受这一思想的影响,美国学生亦饶有兴致。很显然这是两种文化在深层次上的碰撞,美国学生在思考与“中庸”一词更贴近的英文表达是“moderate”而非“mediocre”或“average”时,相信他们一定也收获了不少。

 

    除了课堂交流、“Discussion Board”,还有专供学生小组讨论使用的视频会议室,学生们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络社交工具随时进行课后讨论。当双方学生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同窗学习了十八个星期之后,南加大学生会亲自造访北京,来到北大校园里与他们的中国同窗一起肩并肩地共同完成小组创新项目的工作。这时候,已经做足了多元文化认知和合作创新项目的准备工作,前来北京的南加大学生和等候欢迎他们的中国同学,就更能做到“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国际化视野,地方化作为)”,针对给定的研究题目(包括校园当中的水电利用、垃圾回收、交通工具、环保意识等领域),寻找到高效率且低耗资的创新改进方法。

 

   国际高度开放视野

    “The world is flat”早已变成一句老话,所以我们在课程中时时处处都注意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增加国际创新市场最新动态与实战作为的内容。南加大学生在北京的三个星期,我们安排的日程里面除了两校学生充分接触,实地考察北大的校园环境,研究小组项目之外,还包括一系列外部的参观学习。所观摩学习的对象,既有大型跨国公司如:壳牌,梅赛德斯-奔驰,麦当劳,沃尔玛,宜家,百度,谷歌,惠普,联想;又有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商会驻京机构,中国环保部,外交部,中央电视台,美国彭博资讯在京驻地,中国本土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的实地观摩;还有北京科技博物馆,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798艺术馆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以学习为目的,以发问、讨论贯穿始终,着意加深学生对于中美两种文化环境当中市场行为差异的理解。

 

    跨国公司是国际创新市场里面的实战部队,我们在创新教育课程中融进这一因素,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观摩学习,了解跨国公司的实践经验和针对创新产品的实际市场运作。其余的参观对象也大多围绕启迪跨文化思维、加深跨文化体验而设计。还因为我们课程设计的小组创新项目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课题,所以每到一处,有关环境的实际问题、政策背景、具体行动,也都是学生们学习了解的一个重点。因为,只有了解世界大环境,了解国际市场实际,了解地方文化特色氛围,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得出真正有创意、又具可操作性的创新方案。

 

   精彩展示——Final Presentation

    i-Podium™课程学生小组创新项目的成果展示会,于2010年6月13号下午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二层多功能厅,向齐聚一堂拭目以待的各界精英包括:北京大学的校长、老师,来自教育部门的政府官员,中外教育、学术界的学者、教授,工、商业界的知名人士、企业代表,以及众多中外媒体,精彩呈上。

 

    北京大学周其凤校长在此次“北大本科教育国际化成果展示会”上致辞,对“北大—南加大‘国际讲台’( i-Podium™)”项目的教育实践成果,以及中美学生的创新项目展示予以了高度评价,并就北大经由“世界课堂”培养“世界一流学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周校长谈到,此次成果展示会其用意就在向各界展示北大如何通过“世界课堂”把进入北大的“中国最好的本科生”培养成为“世界最好的本科生”的这一战略;因为只有当北大的本科教育能够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本科毕业生时,北大才能够真正成为21世纪的世界一流大学。

 

    结语:21世纪全球化教育的新模式

    二十一世纪人类所将面临的挑战大都具有“社会-科技” (Socio-Technical Context) 这样复杂的背景特性,许多此类具有“社会-科技” 背景特性的课程题目,都很适合i-Podium™的新教学模式,因为i-Podium™就是通过跨文化的教育环境和激荡思维的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灵活创新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我们相信:i-Podium™ 这种跨越时空局限,“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者之间跨文化互动交流的教育模式,将会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高等教育打开新的局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