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废墟下的中国原创音乐

(2008-07-04 13:21:18)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距离那个撕心裂肺的日子快两个月了,都说时间能抚平一切伤痛,当所有的喧嚣过去,我们终于可以重新审视这段不平凡的日子。的确,我们见证了太多的爱心、太多的感动和太多的奇迹,但这场全民演绎的盛大乐章也混进了不和谐的音符,在最需要鼓舞的时候,人们却突然发现,中国原创音乐已经随着震灾一同垮塌了。

    朗朗说过:音乐是一种力量,但在史无前例的灾难中,我们没有看到中国原创音乐的力量。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唱着《游击队歌》赶跑了侵略者;困难时期,一首《南泥湾》吹响了生产自救的号角;1986年,在简陋的舞台上,百名歌星唱响了和平的礼赞《让世界充满爱》,这些音乐的力量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然而,在流行音乐日益红火、歌星腰包日渐鼓涨的今天,我们却丢失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力量,无论是在挥汗如雨的救灾现场、紧张忙碌的医院,还是繁忙的电视直播间,凡是需要音乐的地方,中国原创音乐一概缺席。

  在铺天盖地的电视报道里,音乐起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抚平伤痛,昂扬奋进,这是音乐的使命,然而每次的报道却像是好莱坞大片的音乐会。于是乎,央视的赈灾晚会上出现了《加勒比海盗》的主题曲,四川卫视上游荡着马克西姆的《出埃及记》,重庆卫视回响着《角斗士》的旋律,最可怜的是北京台,竟然搬出了二十多年前的《让世界充满爱》。按照我自己很不完全的统计,这段时间的救灾报道里,最受宠的是《角斗士》的音乐,出现频率在百次以上,《爱国者》、《珍珠港》、《勇敢的心》、《我们是士兵》、《泰坦尼克》也很受青睐,还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搭配,《碟中谍》、《终结者》、《杀死比尔》的音乐,也被用来展示灾区的惨烈,不知道想表现什么深刻的主题。至于《无间道》里黄秋生被扔出窗外的一段配乐《再见警察》,我们只能猜想是为了向牺牲的公安干警致敬,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大概是为了纪念罹难的女同胞吧。

  这里无意贬低中国的音乐人,他们的确作了很多,义演和捐款不断,就是最好的证明,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音乐的力量,这是金钱无法取代的。前些天,偶尔听到了两首专门为汶川地震创作的歌曲,本来充满期待,结果却大失所望。歌曲沉闷而舒缓,没有抒情,没有力量,剩下的只是男中音低沉的嘶吼,口号式的歌词恍惚回到了四十年前。长期以来,中国原创音乐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鸣得意,吟风弄月,却忘了自己的社会使命。

    当我们的电视编导只能在好莱坞大片或是格莱美金曲集寻找音乐的力量时,当奥运歌曲征集活动还需要莫罗德尔这块金字招牌时,我们必须向西方的艺术家脱帽致敬,感谢他们创造了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但我们呢?中国自己的原创音乐在哪里?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盼望着我们的原创音乐撑起民族精神脊梁的那一天。

    这一天或许很遥远,但我很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