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郑家荣作品读后感
(2012-11-14 21:13:24)
标签:
专家对郑家荣两部著作的评论杂谈 |
看完郑家荣同志的这两部著作,我有两个感受,首先是尊敬,然后是感动。
为什么是尊敬呢?因为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写作就是一种表达,将自己的思想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来。正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的一位西方友人曾这样评价莫言,他说:“莫言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作家,他找到了一种西方可以接受的认知方式,来描述中国的本土经验。”我的意思是写作者必须要自身能够找到一种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表达方式,保持自己独立的风格。我喜欢郑家荣同志这种清新自然、流畅简约的风格,简单但不浅显,含蓄但不晦涩。写作也是一种沟通,将写作者与读者紧紧联系到一起,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说白了,写作的功能就是以情感人,以理悟人,以文悦人。郑家荣同志把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凝结汇总,向读者展示出来,有情、有思、有趣、有味。这是一种心与心交流的写作方式,值得推崇。
为什么是感动呢?因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这样一部分人在默默无闻地写作着,还在潜心地经营着我们心灵上的最后一块净土。我们都知道,写作的好处是可以让人思考、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现象,更好地领悟人生,明辨是非,可以让心情沉淀下来,而不是漂浮在浮躁中。郑家荣同志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寓之于文学,融之为涵养,并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沉淀,从而形成了那种历久弥坚的坚强人格。
此外,郑家荣同志作为一名“以民为本”的官员作家,更是值得推崇的。家荣同志的很多感言,特别让人感动,如“做官不要像官,做人一定要像人”。现在很多官员往往都是本末倒置,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是怎么来的,忘记了自己到底是做什么的。我们知道,官员是我们中国一个特殊的精英群体。对于这个群体,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描述非常多。不过,当下我们官员群体当中,民间的评价是非常负面的。有些官员只对政绩负责,对上级负责,对自己的野心负责,不对老百姓负责,不对未来负责,不对自己的良心负责,那么这部分官员,在民间的评价是非常低的。他们“只会做官,不会做人”。我从郑家荣的两部著作的字里行间,发现他的确“不像官”,不会“做官”,但他做事、做人很多地方让人感动并佩服。
通读郑家荣的这两部著作,如同清茶入口,芳香留齿,绵绵不绝,有点像“五四”小美文的那种清新,如瓜中之蜜,无痕有味,沁和着青果味和橄榄味,是那种淡远的美学风格。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轻功名、淡利禄的心态包含了他悠远的人生理想,从儒家的哲学来讲,是入世的情怀,从道家的哲学来讲,是出世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