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的感喟
作者
郑家荣
灵隐寺大雄宝殿的后侧
(一)
我出差考察如有空闲之时,总喜欢顺道“偷着”造访名胜古迹,拜谒名人故里,探究特色建筑,寺庙我一般不太喜欢朝觐。
究其原因,我总感觉我国的寺庙好象是照一张图纸建造的,大多是飞檐翅脊,赤墙黄瓦,当然也有黄墙黛瓦等不同风格的。寺庙内的正殿名称全国也好象是统一的,都称“大雄宝殿”。供奉的神像总不外乎释迦牟尼、济世观音、弥勒大佛,还有就是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当然也还因地域佛教文化的不同,当地民众自已打造出的“妈祖”、“关公”等诸多神灵。更深的原因,是我真切地感受到现在的寺庙被尘嚣污染太重,很难使人感受到进入精神家园的清静。
我这次出差杭州,驾不住朋友们的推介和劝请,特地用半天的时间朝觐了座落在杭州西湖西岸,隐幽在群山环抱之中,显得十分幽深的灵隐寺。
据说东晋咸和三年(328年)因印度僧人慧理至此,见灵鹫峰一小岭似佛主(释迦牟尼)在世的仙灵所隐之处,故有了今灵隐寺之名。有了仙灵降落此处之说,也就使其名气大升,灵隐寺就有了“东南佛国”的尊称。
进入苍郁林木遮隐的庙门,乍一看寺庙靠山临水,古木参天,梵呗缭绕,其环境还真清幽静谧,让人感觉是仙灵所隐超凡脱俗的境地。但进入寺庙内再看摩肩接踵而至,拥着、挤着的游客、香客,耳边充斥着人们喧嚷嘈杂而鼎沸的声音,灵隐寺所独有的清幽淡雅的第一印象在我脑海里像尘埃飘散在江河之中,瞬间无形地被湮灭了。
(二)
大多数游客、香客,无论是走进寺庙,还是步入道观,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钱买香、烧香敬佛。这时游客也就变成了香客。象我这样冷眼旁观,赏景探幽者可能廖廖无几。
我不知道这些请香烧香,叩头敬佛的香客有多少人知其焚香的含义。大家一般都是从众心态:别人烧香我也烧香。据我所知,我国的佛教高徒认为:焚香时缭绕的香味会使诸佛遥闻,并能使诸佛结伴驾祥云而至,现真身、显神灵。不过我认为这只出家之人和善男信女们的精神幻觉而已。我理解现在这些香客烧香敬佛总体上是为了求佛主保佑。因人而异,不外乎是想要佛主保佑其逢凶化吉,祛病消灾,升官发财,金榜题名,婚姻美满,子孙平安,健康长寿、来世荣华等等。有的认为我多出钱买名贵的香焚烧,代表我敬佛心诚,我就能心想事成。
我想无论灵隐寺供奉的佛主如何灵验,这些人造的佛像是无法真正显灵开金口给众香客指点迷津的。而具体操纵香客的完全是寺院“四大皆空”的和尚。要是真有像释迦牟尼那样得道成佛的高僧,那也是敬香者的福份了。就我在灵隐寺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见闻,使我对佛陀和烧香敬佛又少了几份神秘感和虔诚感。
下午三时许,我们进入天王殿。我神情凝重地仰视大殿正中坐着的满面慈祥的弥勒菩萨像和分立两旁的威武雄壮的四大天王,感受到了神殿的壮严和幽深。
转到弥勒佛背后,我凝视高大英俊的韦驮,弄不明白长期与观音背向而立的韦驮菩萨不知何故在灵隐寺与弥勒佛成对了。韦驮佛像的上方是一块我没有弄清来历的“威镇三洲”的匾额,下方是每一个庙宇里常见的红色“功德箱”。
我认真注视着“功德箱”前跪拜的两位年约七十的老妪,她们双手紧合,时而叩头,时而用期盼的眼神注视着韦驮佛,口中还喋喋不休地念着、唱着,好像在等待他显灵开金口。虽然她们浓厚的江浙方言我一句也听不懂,但其对佛主的虔诚之情我完全能看得清,读得懂。
我不清楚此前她们跪拜了多长时间,在我注视了她们约三分钟的时侯,我看到执事的和尚为了让后面的香客能捐功德钱,不耐烦并带着呵斥的语气喊到“快一点,后面还有香客”。
“活佛”的喊话,使两位虔诚的老妪顿然醒悟,她们自知理亏,慌忙站起来,两人未作商议,分别用带着老茧的双手从自已藏钱的腰带下解出皱褶带油渍的包布,颤悠悠地将仅有的二百多元钱在和尚的注视下投入了永远填不满“功德箱”。我看到和尚脸上露出了不易察觉的窃喜回到了其座位上。两位老妪又虔诚地重复跪拜敬佛的程序了。
我不知两位老妪为何烧香敬佛,也不知道她们带油渍的香火钱积攒了多长时间,更不知道她们是否还有返程的盘存钱,但我在灵隐寺天王殿再次嗅到了佛门圣地中浓烈的铜臭味。
( 三 )
当我随着如织的香客步入灵隐寺的正殿——大雄宝殿时,不知是那位大款香客感动了灵隐寺的方丈。我看到穿着迦娑的众和尚正在方丈的主持下诵经做法事。据悉,在这样的佛教圣地,信徒必须一次捐赠二万元以上,才能有此待遇。
不管谁出钱布道敬佛,我们在其中感受到了佛教法事的神秘和神圣。悠扬的佛教音乐、梆梆的木鱼之声,浑厚的鼓响及众和尚“南阿弥托福”的唱诵声,余音绕梁缠绵悠悠,在喧嚣鼎沸的嘈杂声中仍给人一种肃穆的超脱感。
我在目睹众和尚做法事的同时,凝视着大殿中高踞莲花宝座的佛祖释迦牟尼,只见佛主两眼俯视着云云众生,右手微抬,大拇指和食指构成圆圈,与进殿朝觐的善男信女仰视的目光正好相对,让朝觐者产生心心相印的庄严肃穆感。
然而在佛主慈善目光的监视下,在众目睽睽注视之中,我看到敲木鱼的一年轻和尚漫不经心地在嚼口香糖。同时,我还看到靠正殿中第一排第三位的小和尚,正与观看他们做法事的一靓丽轻浮的女子在眉来眼去做鬼脸。由此我洞悉到绛紫色、橙黄
色、深红色的迦娑遮掩下,看似道貌岸然的这些和尚大多数心魔没有降伏,仍然尘缘缠绕,凡心涌动,迷恋酒色财气、恩爱名利,“心空、身空、性空、法空”四大皆空的出家人的起码理念他们尚未树立。这也许这就是灵隐寺历史上不受佛教戒律约束“疯僧”济公和尚遗风的传承。济公和尚的“那而不平那有我”、“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出家修行观,看来被这些小和尚们发扬光大了。不过香客、施主们捐赠巨资要他们代之敬奉佛主的心情,我看在此就可能大打折扣了。
至此,我在转到释迦牟尼像后,凝神壁上群塑中站在鳌鱼头上,手持净瓶的观音,及大殿两厢或站,或坐的“四大天王”、“十八大罗汉”、“二十诸天”、“十二圆觉”等诸位神灵时,少了几份敬畏和崇拜感。 佛主的神秘性和佛教的感召力在我心中也打了折扣。佛门的神
大雄宝殿内做法事的众和尚
圣,灵隐寺的清幽恍如云烟在我脑际中随风飘逝。
(四)
我认为宗教是带着梦幻色彩的信仰。宗教给人类心灵带来的是一种慰藉和期盼,是一种精神寄托。人都要有点精神,有一种精神寄托,否则人生在世,毫不追求和寄托,那将可能像无头苍蝇嗡嗡乱窜而四处碰壁。凭心而论,我崇尚宗教自由,我不信佛,但我不反对别人信佛。我潜意识中更敬仰佛。我认为佛、佛主及诸路神灵是我国人民创造的精神寄托。
我国人民创造佛主及诸神灵所形成的佛教基本教义是要人们积善行德,扬善弃恶,讲究忠孝仁义。因此我对佛主的基本教义及佛教圣徒为得道成仙,抛弃凡尘,克制欲念,修身养性,普渡众生的精神是敬仰的。我母亲就终身信佛,她见庙就烧香,见菩萨就叩拜,一生与人为善,她的佛教理念耳濡目染也影响着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信仰观。
我现在要说的是我们众多的善男信女打造了佛主和诸神,但佛主和诸神没有支撑我们的精神与灵魂。现在人们烧香敬神时大多不是对神灵的敬仰崇拜,而是向神灵索取,要求神灵保佑自己。这样我看到灵隐寺出家的和尚和各怀心思的香客在敬佛之前就失去了自我。
西方人创造了上帝,上帝成了他们的精神与灵魂。他们去教堂作祈祷、唱经歌,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忏悔自己在尘世间的罪恶。我认为他们在这种虚幻中的忏悔,既净化了心灵,又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这样上帝就成他们的精神与灵魂,失去了上帝也就失去了自我。
我无能力比较东西宗教信仰的区别,我更不想褒贬我们佛教的教义。我只是想就事论事地说:
现在很多佛门圣地已被尘嚣熏染的满目疮痍了;
很多佛门圣徒的行径与教义都面目全非了;
众多善男信女请求佛主逢凶化吉,普渡众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了;
佛主们对现实可能要多点容忍心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