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晨雾中的威尼斯

(2007-06-20 21:01:32)
标签:

欧洲印象

考察随笔

分类: 二、欧洲印象篇

 此文先后于2005年8月12日、2005年12月23日在〈中国旅游报〉“出游博览”发表 

 

               晨雾中的威尼斯

                     作者 郑家荣

晨雾中的威尼斯

    从课本及影视中常听说威尼斯,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商人等在我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3月28日早晨8点30分左右,我们到达了意大利东北部的威尼托省省会城市,也是世界上惟一没有旅游淡季的城市——威尼斯。

   今天运气不佳,站在进入威尼斯城的码头,抬眼望去,周围的景物被笼罩在茫茫大雾之中,水城像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就像一群迷失了方向的孩子,被当地导游引上一艘坐满中国游客的游船。游船启动后,船上导游用标准的中国普通话给我们介绍沿途景观,但四周白茫茫的一片,我们根本就看不清什么。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听机声轰鸣,闻海浪拍舷,凭感觉乘船,去感受慢慢向身后隐去的一片朦胧。20分钟后游船慢慢靠岸了,此刻也许是我们的虔诚感动了上苍,晨雾开始慢慢隐退,威尼斯神秘的面纱也随之为我们慢慢揭开。

晨雾中的威尼斯    威尼斯,位于威尼斯湾一新月形泻湖中央的岛屿沙洲上。她那水上建筑的风貌,充分体现了欧洲人独具匠心的创造力。威尼斯占地面积约9平方千米,市区常住人口7万左右,是一个从海平面建起的岛屿城市。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到处都是水,就像是一朵盛开在水上的奇皅。事实上,这里所有的房子与教堂都是建在海边浅水滩上的,经过人类20多个世纪的打造,逐步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水上城市景观。

   威尼斯最大特点是水岛相间,这些长短宽窄各异的水道就像是我们陆地上的街道。当然在这“街道”上不可能行驶汽车,主要交通工具是当地独有的修长乌黑的扁舟,亦称之为“刚多拉”。

    在导游小姐的陪同下,我们租了一条“刚多拉”慢慢穿行在威尼斯“街道”。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了沿途经过的一座座华丽的别墅。她用甜美的普通话告之我们这栋是马可·波罗的,那栋是墨索里尼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名人把烙印留在了水色与光影交相辉映的古河旁。这些建筑物大多是由3~4层石材建在木桩托起的泥沙上。历经1 000多年的水上建筑,不仅没有因为河水经年累月的冲刷而倒塌,而且其华丽别致的构造至今仍不落后,这确实是一大奇迹。眼前河道上穿梭的“刚多拉”和船上喧闹欢腾的游人,无不向人们展示着威尼斯独具一格的繁华与美丽。

    在渐渐褪去的晨雾中,我们在威尼斯岛屿上参观了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大教堂、小广场、总督府、叹息桥等景点。圣马可是一个天主教传道士,公元828年有人将其圣骨从埃及移到威尼斯,由此威尼斯人建造了这个以彰显威尼斯虔诚富有的圣马可大教堂。这座教堂经数百年建成,其建造也比较特别,融合了世界各具特色的建筑造型,有哥特式尖顶的秀美,罗马式圆顶的典雅,还有拜占庭式洋葱头的辉煌。圣马可广场上个性亲人的鸽子,精美别致的商店,小巧玲珑的露天餐馆,建造独特的咖啡店,尽情演奏的音乐人以及创造着人类美景的画家与悠闲踱步的游客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叹息桥是将执政官官邸与一河之隔的监狱连接的一座桥。它独特的桥名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原来,过去威尼斯人犯了罪,在法院审判之后,或处死,或下水牢。被押送的罪犯路过此桥,看着自由的天空和缓缓流淌着的河水,只能长长的一声叹息,此桥便因此得名。

      晨雾隐退后的威尼斯,使我对她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远看是密密匝匝的房子,近看每栋建筑物却都在规划下有序排布。一条“S”形大运河,像婀娜多姿的少女把威尼斯城点缀得更加迷人;每条河道有规则地分布,所有房屋依河道而建,河道既将房屋相隔又与水道相连,1000多年前的规划发挥了不朽的作用。

晨雾中的威尼斯

    威尼斯古老的建筑光辉灿烂,60%的建筑都有500年以上的历史。古罗马时代,渔民就在此居住。公元1世纪,拜占庭帝国统治此地。公元9世纪,建成了现在的丽都岛。到了15~16世纪,威尼斯组成贵族共和国,达官富商纷纷至此买地建房,欧洲各种风格的建筑迅速云集此岛,加之威尼斯商人又将贸易发展到了极致,这时便有了极度辉煌与繁荣的盛景,成就了今天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

    威尼斯政府保护古建筑是认真的。从19世纪起,或许还可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当地政府就颁布了保护古城原貌的规定。现在的规定更严格,可操作性更强。譬如,建成区的房屋不许随意拆建翻新,如属危房必须改建的,按极其严格的报批程序报批后,只能按原貌改建。房屋室内装修房主可做主,但屋外装修必须经政府批准,也只能是原貌、原色调施工,当然房主个人外装修费的80%是政府“买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