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代依山为陵纪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秦汉以来,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圣”合葬则独树一帜!
亁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17座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和唐朝功臣。
2015年9月16日上午,我们游览了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后,就来到乾陵游览。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的陵墓。由于乾陵主墓未予发掘,游客只能观赏地面上的景观。但是围绕乾陵的主墓,有众多的脍炙人口的典故,吸引着游人!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神龙二年(706年)5月,唐中宗李显下令武则天葬入乾陵。在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武则天统治时期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将他(她)们重新厚葬,其中包括永泰公主李仙惠、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除此之外,神龙二年(706年)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真是大规模平反昭雪,一点不给他母親武则天留面子,让众多冤死鬼陪葬,使武则天死后也难得安宁。
章怀太子墓(李贤,唐高宗和武则天次子,高宗第三位太子,多次监国,朝野盛赞。后武则天以谋逆罪废为庶人。文明元年,武则天派酷吏赴巴州,今其自尽,终年29岁。图片来自网络。)
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鼎盛时期,其与唐高宗合葬的乾陵的陪葬品必定珍宝无数。据分析,唐太宗获得的王羲之《兰亭序》真迹,未在其它唐陵(包括昭陵)发现,因此,最有可能就在乾陵。这就让历代汪洋大盗们对乾陵虎视耽耽了:
唐朝末年,黄巢动用40万大军,挖出一条40米深的“黄巢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
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陵,处处得手,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民国初年,军阀孙连仲,假借演习为名,以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用炸药炸了多处地方,均未找到墓道口,无果而返;
1958年,当地农民放砲取石,无意间炸出了墓道口。1960年,陕西省成立“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乾陵地宫墓道。发掘后,墓道砌石全部披露了出来。上报国务院后,周恩来总理对《乾陵发掘计划》怍出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亊做完,此事可以留给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乾陵的发堀就此停止。我们现在游览的就只是墓区园景的地面上的建筑和石碑、石刻了:












到乾陵去的游客,十分关注的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在墓区朱雀门外司馬道东側,耸立着这闻名于世的无字碑。该碑通身取材于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5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渾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一条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应是不一般的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经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真、草、隶、篆、行五体兼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不刻字的本意。
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历史价值。该碑由五块完整青石榫卯而成,碑体和碑座也是榫卯相接。
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王子、使节的形象。他们在唐高宗入葬时前来参加葬礼,武则天为弘扬大唐威势,将他们的雕像立在了陵前。其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这就是62番臣像,但他们都沒有脑袋。据考古学家分析,部分损于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震级高达8-11级的超强地震;部分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争中。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