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零售的哲学》8.5分,推荐阅读~

(2017-04-30 00:14:02)
标签:

零售的哲学

零售的哲学好看吗

读书

零售

铃木敏文

分类: 读书
http://s15/mw690/001pSqhYzy7aGPPG0Ls7e&690

《零售的哲学》是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铃木敏文,通过讲述7-Eleven创立并成为行业先驱的故事,分享一路体会到的工作方法。


书的内容不多,仅200页左右,主要讲述7-Eleven发展的历程,一点也不枯燥晦涩,读起来十分轻松,同时也可以深刻理解7-Eleven发展中种种变化和决策的背后,铃木敏文所坚持的态度与方法。


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三个书中我最有感触的观点。


拥抱变化的含义

工作的几年中,“拥抱变化”说得太多,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种声音更多时候是业务方向频繁变动的一种解释或自我调侃。读完《零售的哲学》,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没真正明白什么是“拥抱变化”。


铃木敏文提出要时刻关注变化,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从变化中读懂未来,然后建立假设并执行,最后对结果进行验证。


比如创业初7-Eleven主推24小时开店,让顾客任何时间可以进店购买商品,因为当时顾客的期待是便利店营业时间的长短;在经历物质丰富的泡沫经济期后,顾客对产品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让店内的商品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并主推了自主品牌的高品质食品;后来因泡沫破裂,在严酷的大环境下,人们更有压力也更加忙碌,因为银行需要排队又有时间限制,于是7-Eleven有了ATM等新的服务;在社会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日益严重时,顾客希望便利店不仅是一个24小时卖商品的地方,而是成为一个更邻近的依靠,于是7-Eleven也将自己从“还在营业太好了”变成了“近距离的便利”,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


对市场和社会保持敏感,时刻关注信息并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有变化趋势时尽早感知到,这时去“拥抱变化”,了解并解读变化的实质,并以此为基础改进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再落地执行去验证。这应该才是“拥抱变化”的意义,我想这几年我一直都没有太明白。


妥协即是终结

工作中往往会遇到非常难做或受到众人反对的事情,一般都是客观条件看似不允许、行业中没有成功先例、不被大部分项目成员看好等理由,这种事情受到的阻力会非常大,在自己没有完全把握时,很可能选择退缩或妥协。而在7-Eleven发展的历史中,铃木敏文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了多个重要的决定,而正是这些不被看好或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才让7-Eleven到达了如今的高度。


最初7-Eleven是美国南方公司的便利店,在将其引进到日本时,受到公司内部强烈反对:大家认为超市出现后,街上小店铺营业额都大幅缩水,此时建立小型便利店违背商业逻辑,甚至公司外部的学者和业界人士也坚决否定。而铃木敏文通过分析已有小型店营业时间短、商品廉价但缺乏品质与特色、应与大卖场差异化竞争等情况,坚持引进7-Eleven,最终说服了大家。


在第一家7-Eleven开店时,为了提高产品价值,采用小额配送,但任何一家批发商都不愿改变大量供货行业普遍做法,并指责7-Eleven违背常识。同时由于7-Eleven全年无休,过年期间依然需要送货,而生产商此时都在放假,也同样拒绝发货。在这种情况下,铃木敏文并未在尝试一两次后就放弃,而是一家又一家,一次又一次反复上门游说,阐述自己的愿景,终于在创业两年后,山崎面包接受了他的请求,在新年假期内也提供了新鲜的面包。


为了使物流更加合理高效,铃木敏文提出共同配送策略,就是把同一地区同类厂家的产品混在一起配送。但厂家出于对品牌的自尊心,不愿运送其它竞争对手的产品,并斥责7-Eleven不懂他们为品牌付出的心血。铃木敏文被拒绝后,进行了一个实验:共同配送的情况下各家商品会混合陈列在一起,而各自单独配送时后到的产品会将之前的产品都放到后面,在这两种情况下,共同配送带来的商品混合陈列使所有产品销售额得到提升。铃木敏文借此实验进行游说,最终说服了各厂商接受混合送货提议。  


书中铃木敏文遇到强烈反对的事情远不止以上三个例子,从中可以看到,想要实现比当前大多数产品更高效、更贴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很可能要突破现有的常识与限制,要突破当前大多数人的认知,其中阻力和压力巨大。但只要认定这个事情确实会有效,那就不要被拒绝或被泼冷水后就轻易放弃,而是要一直坚持,找各种方法从对方利益角度说服对方或通过实验验证想法,最终达成目标。


说到这就想起还在2011年的时候,我曾想过很多人开车时车上有空位,其中一定有想拉个顺路的赚点钱,也一定有人想搭比出租便宜的顺风车,要能让这两部分的需求对接起来就好了。但转头一想,乘客安全怎么保证,法规也肯定会限制等等,就不再有什么念头了。然而后来市场上还是出现了滴滴,滴滴发展中也一定遇到了各种问题,但坚持下来,一个个死磕解决,最后才会有所成就。


想想很多时候发现问题后,都不用说在实现中遇到的强力阻碍,自己的常识、他人的言论、想到的困难就可以轻易将自己的解决方案拍死,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想法的人多,做出来且成功的人少吧。在很多事情上,要从用户需求的变化出发,不要受业界常识所困,妥协即是终结,唯有坚持才有可能。


集中专家的力量

只依靠一个人或一方的力量,可能有些事情很难完成。一个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事都做到最好,需要的时候,要学会借力,与外部最优秀的团队合作,大家一起来完成一项完美的任务。


7-Eleven在生产自有品牌产品时,集中各方专家的智慧,产品研发组以7-Eleven产品总部研发负责人为核心,加入了各原料、器材、制造厂商或供应商负责人,整个团队共同把控产品所有环节。后来成立了NDF组织,到2013年成长为80多家米饭、面包、配菜生产商的大型联合组织,并只为7-Eleven制造产品,零售业前所未有。这种卖方与生产方合作的方法,各生产方可发挥所长制作优质的商品并互相碰撞学习,7-Eleven则可对顾客需求、流程、数据进行把控,共同提高产品的效率与质量,产生协同效应。


这两年自己做的业务与金融领域相关,但其实一直未与金融行业的人员有过接触或者合作,导致一直隔靴搔痒,不得其法。后来团队入职了一位金融领域同事,业务模式这才开始有了方向上的变动和起色。其实回头想想,在做交叉领域的产品时,就是应该尽早将各领域的专业人员汇集在一起,各自发挥长处,互相碰撞,才能尽早突破行业壁垒,接触到实质。只依靠自己学习,很难短时间掌握另一个行业的核心知识,满足用户需求是核心,要学会借力与合作。


上面就是我结合自身经历感触最深的三点。除此外这本书还有许多观点,比如便宜不一定是用户的需求,产品是否具有新价值才是用户决定购买/使用的关键、与合作方保持信赖的紧张感、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虽工作量增加,但会更有热情等等,都是值得去深思和玩味的。


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切入点,也会发现不一样的内容。至于哪些点最能引起你的共鸣,还是去《零售的哲学》这本书中寻找吧~


易读性高,叙述朴实,内容实用,8.5分,推荐阅读~



https://mmbiz.qlogo.cn/mmbiz/wo3IzDIYLp8E3MrG654pDyfSicKaxsSJfBhcYK6WQfo7jNAKA4NflJOlhkLmNJwrTUlRyp3EJwm13TV5icM0jqfQ/0?wx_fmt=jpe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接近对的角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