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近读的几本书

(2017-05-31 20:26:20)
标签:

智能时代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浮生六记

产品

读书

分类: 读书


《智能时代》 8分

这本书主要对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定义进行了科普性的介绍,同时也通过对历史的分析,阐述了数据时代是继机械、电力、信息后的第四次革命,各个行业要学会将自身和新的数据思维相结合,把握住机遇,否则将面临淘汰的命运。


书内并没有涉及机器学习等相关算法的介绍,更多是结合对历史及各行业案例的分析,来表达数据驱动思维的重要性与必然性。作者吴军曾写过《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可以用历史学家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读这本书并不用担心枯燥或晦涩,易读性很高,比较适合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概念不太清晰的同学迅速把握数据驱动思维的核心概念。


我自己收获最大的一点是了解到数据驱动思维与原有机械思维的差别。


机械思维是建立在确定性与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做事情时一般会先分析事物,然后试图从中找到原因,最后再根据原因寻找解决方法并应用,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方法论。比如苹果从树上落下,寻找原因时发现的万有引力,将此规律公式化,并应用在各个其它领域上。


这种思维方式带给我们很多优势,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很多事物充满不确定性,不一定能准确找到原因。这些不确定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要考虑的数据量太大导致无法测量,从而不能准确定义,比如掷骰子时的出手速率、角度、风速、桌面倾斜度、桌面纹理等等;另一方面是一些事物本身带有不确定性,测量时会对被测事物产生影响而改变事物,比如股票。面对这些不确定的事物,直接找确切原因的方法不再适用,而是可以将找原因的问题转变为消除不确定性的问题。


消除不确定性需要引入信息,需要更多与事物有相关性的信息来消除不确定性。而大数据具备的数量大、多维度、完备性的特点可以提供大量高相关性的信息来帮助解决问题。相关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越低,也就越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以在数据革命中,数据与资本一样,可以带来财富。


数据驱动思维与机械思维并不对立,能找到确定性和因果关系最好,但如果不可以的话,数据中包含的信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数据的相关性也可以部分取代因果关系,帮助我们找到答案。所谓机器智能也并不是要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说让机器可以解决只有人类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很多人工智能的问题最后也都转变为消除不确定性的问题,转用数据驱动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应用,是最重要的。

机械工业革命、电力引起的二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次革命的成果都是先惠及小部分应用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的人,而大部分没有应用新技术的原有产业结构则受到打击,然后经过一至两代人时间的调整,才能逐渐消化负面影响。面对刚刚到来的数据革命,必须要尽快转变思维方式,应用新的技术来改变自己所在行业,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



《高效能人事的七个习惯》  7分

久闻大名的一本书,不过也是蛮口水的一本书。书中基本是对一些道理的讲解和阐述,案例并不算生动,会有一种讲理论的感觉,更多的感触需要自己主动和平时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才有效果。如果工作中觉得一些方法有问题,有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可以拿起来看两眼。


习惯一:积极主动

主要是说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由己到人去改变,不要将问题都归因于外部环境,比如方向如何、团队如何等,做好自己可控的事情,一点点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其实除了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也是一样,人们倾向于将好的事情归因给自己,不好的事情归因给他人,归因的注意和改变确实很重要,建议大家有空去看看《社会心理学》,描述得更准确和生动。


习惯二:以终为始

先想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目标是什么,以此为出发点去努力,否则可能偏离方向,做很多无用功。业务方向也是如此,对业务来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要重要太多。不过现实中真正的问题往往是,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业务到底应该是哪个方向?


习惯三:要事第一

这个是我个人最有感触的一点。即平时多关注重要非紧急的事情,因为很多重要非紧急的事情都是有预防性、前瞻性的事情,做好后可以极大缓解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紧急的事情,生活应更多围绕这些重要非紧急的事情,从根源上减少未来的风险,而不是当风险发生时再疲于应付。比如读书和健身,短期的效益不一定明显,但长期来看能解决很多潜在问题。


习惯四:双赢思维

合作时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找利益共同点,这个不必多说。学习到的是,在领导他人时,要避免进行指令型授权,即直接告诉对方如何如何去做,而是要进行责任型授权,给出预期结果、指导方针、可用资源、考核指标、奖惩制度,至于如何执行的细节不必太多过问。自己比较缺乏领导的经验,直观感受上在分配工作时会太过要求完美而关注细节,为以后自勉。


习惯五:知彼解己

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为了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此时会用自己的模式过滤对方的一切。我有时同样不能幸免,还是要在聆听时先放下自己的思维定式,先理解,再判断。


习惯六:统合综效

尊重每个人的性格、见闻差异,与意见分歧的人沟通会有更大的收获,学习你不喜欢的人的优点,补充自己。平时自己也会遇到很多性格不和的人,之前往往嗤之以鼻,不过现在也学着去学习他们身上可以拿来己用的东西,他们身上的东西往往恰巧是我非常缺失的。另外工作中有的同学合作起来也非常困难,但转头想想,把他当成个磨刀石,你磨我我磨你,不磨不成器啊~


习惯七:不断更新

从身体、智力、精神层面全面提升自己。这个习惯并没有任何感触…


看完这本书之后想起的一句话就是:读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浮生六记》  7.5分

清代文人沈复写的日记或者说回忆录,把他与夫人芸起伏的一生中的点滴趣味与漫游经历娓娓道来。表达质朴真诚,不刻意造作,读其中“坎坷记愁”章节时,命运的造化让我想起了读《活着》时的感觉。


从书中认识了他那位既能陪他饮酒赏月、吟诗作对,又温柔贤惠、同情达理的妻子芸。自古风雅才女和贤良妻子似乎总是对立,集中在芸身上尤为难得,更可贵是芸对沈复一片痴情,甚至主动还帮沈复纳妾,并因最终没有成功而落下心病导致早逝,令人唏嘘。不过二十三年的陪伴,在不富裕甚至有些没落的生活中苦中作乐,品尝点滴,在芸逝去后沈复的真情不舍,也已羡煞旁人。


他们生活的落魄很大程度上也与沈复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养活一家有关,也许这是当时大多文人的实际情况,但芸的早逝与他们颠沛的生活不无关系。所以还是要努力给身边的人创造好的条件,只是当命运无法控制时,也要学会从点滴中体会生活与身边人带来的趣味和风雅。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微信公众号:

https://mmbiz.qlogo.cn/mmbiz/wo3IzDIYLp8E3MrG654pDyfSicKaxsSJfBhcYK6WQfo7jNAKA4NflJOlhkLmNJwrTUlRyp3EJwm13TV5icM0jqfQ/0?wx_fmt=jpe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