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近对的角度

(2016-08-20 00:30:21)
标签:

365

产品

艺术的故事

感悟

产品经理

分类: 产品

最近在看《艺术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从原始社会时期到现代艺术的转变与发展,其中非常核心的一个观点是说,去解读某件艺术品时,不能脱离当时创作艺术品的环境,仅仅从现代人对艺术品理解的角度去欣赏之前的艺术品。

 

比如史前时期的壁画、雕刻,创作时很有可能是想实行法术的,也许古代人相信在墙上画了野牛后,相信用石斧去砍墙上的画,真的会有助于自己捕捉到猎物,那猎物是否美观并不重要,像猎物就可以。又比如古埃及时期的雕塑/木乃伊,是因为埃及人相信人死后升天,要想得到永生则需要肉身不烂,木乃伊或雕塑的作用是使人永生,而不是供人欣赏。再比如中世纪时期的教堂壁画,作者最关心的是壁画是否能表达出教义中的故事,让信徒从中得到领悟,至于画面是否优美、人物比例是否合适,也都不重要。所以,如果我们站在欣赏当代艺术品的角度,认为艺术品的目的就是要传达美,那么往往是难以理解这些作品的美妙之处,可能还会在想:这幅画哪儿好看了?

 

事物都是相通的,理解艺术品有偏差,理解事件、理解其它人时,一样会有偏差。我们在理解所有外部事物时,潜意识地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进行理解(这个角度包括了自己的时代、出身、社会、职业、心情等等),将自己代入到事件中,或成为事件中的某个角色,而这恰恰就扭曲了你对事件本身的还原。因为你的时代、出身、职业等等,与事件发生实际的情况/人物并不相同,在你不理解事件/人物真实背景状况的前提下,做出的同理心和判断让你以为自己的理解是对的,不过真实情况却是你在理解你自己,而不是事件的本质。

 

其实想做到完全理解外部事件和其它人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你并没有真的经历那个事件或称为那个人,你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我们能做的是保持怀疑的态度,尽可能去了解事件或人物的背景,你了解的信息越多,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就越接近真实。更真实地看清世界,理解他人,自己做的决策更有实际作用,我觉得这是不断学习的动力。

 

说个现实中类似的事情。上个项目运营后台的页面,原型中是所有字段都显示,筛选条件平铺在页面顶部,数据列一横屏展示不下可以横划查看。不过技术同学实现时,觉得展示全部字段页面内容太多太丑,包括搜索的筛选条件过多,不如将一些不太重要的字段或筛选隐藏起来,鼠标悬停或多点一步再展开,这样页面可以简洁很多好看很多,所以按自己的理解完成了页面。然而结果是运营同学在看到页面后一脸懵逼,太多需要二次点击的操作和隐藏列大大提升了操作成本,降低了效率,在测试阶段还是逐步改回了原型中的样子。

 

你能说技术同学不负责任么?显然不是,他没有照本宣科按PRD实现,增加了自己的思考,反而是加分的。但问题在哪里?就是没弄清大部分产品经理一辈子都在想的问题:我用户的需求到底是啥?

 

其实运营对这个后台的需求非常简单:效率。能快速查到我要的东西,一键配置内容,提高效率,别浪费时间,让我赶紧干完按时下班比什么都强!!从这个角度来看,效率是第一优先级,如果能美观更好,但如果美观跟效率有冲突,那么美观一定要让步于效率。而开发同学由于缺少相关的经验和沟通,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是不理解后台多一步操作对运营效率的影响。其实如果你问开发同学,一个好看却没有快捷键的编程工具和一个丑但有各种便捷操作的编程工具,你会用哪个,也许多少就好理解一些了。

 

两种方案有冲突时,决策依据是哪种方案更符合用户的主要诉求,一切次要诉求不能与核心诉求对抗,这是产品原则。而用户的主要诉求取决于用户是谁,处于什么环境下,要做什么事情,这些就是对用户理解。就如上面所说,我们不能单纯从现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一件艺术品,我们也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用户而妄断需求。不断接触用户、了解用户的背景环境、融入用户,能让我们要不断接近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每过一段去看同一幅艺术作品,也许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是因为自己了解了更多的信息,有了更多的想法。对用户也一样,同样的用户群体,不断去接近,过一段时间再来审视自己的判断,也会有不同的感觉。

 

保持怀疑和谦逊,不断学习来接近对的角度,更真实清晰地了解用户和世界,我觉得这个角度能说服我每天加班回家后先看两眼书再玩守望先锋^O^ 


http://s15/bmiddle/001pSqhYzy74bjHs69E9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