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娶到家一般都要经过“九大礼”
(2020-12-31 09:05:11)
标签:
情感历史 |
旧时婚嫁有很多的陈规陋习,上个世纪,二、三、十四年代,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婚姻是什么样子?
先说说我的村,我的村子是方圆十几里一个规模较大的村子。村子里有11个姓氏,其中马姓居多,其次就是桑姓、李姓、孟姓了。
我村子都是清一色的汉族,没有少数民族的兄弟在此居住。别看我的村子大,其实,并不富裕,大量土地被地主占用,很多人种地都是租种,每年拿些租子,交够了租子,剩下的就是自己。当地由于土地产粮低,很多人交完租子后,剩余的粮食也就很少很少了。如果粮食不够吃,也可以到地主家去借,借粮食是有利息的,利息不高,是象征性的,农民也能承受得住。
家家户户都很穷,说媳妇也就成了老大难。当时的聘礼也就是几斤小米或者几斤白面就算可以了,别看是几斤小米和几斤白面,很多家庭也是拿不出来的。
那个年代,女子地位低下,我村的很多女孩出嫁后,受尽百般虐待,也只能是忍气吞声,苦熬岁月,尽管如此,封建社会把女性当成商品买卖,而且对婚姻家庭中的一些问题,漠不关心,泰然处之。因而造成有的女性寻短见自杀。
村里的女孩外嫁,村里的男孩也就没有了“近水楼台”的优越感,只能到外村寻找女孩谈论论嫁。
有道是十里不同俗,我们村的风俗基本和周围的村子一样,没有太大变化。但建迷信的婚姻习俗一直影响着村里的年轻人。旧时婚嫁的陈规陋习,结婚履行的手续托媒人说亲。男婚女嫁讲究门当户对,命不相克,在媒人的撮合下,由双方家长认定,当事人无权做主,产生许多畸形和不美满的婚姻。
村里的一位老人回忆说,姑娘要出嫁,一是要门当户对,富户找富户,穷户找穷户,经济条件社会地位要相当;二是婚姻大事由父母决定,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力;三是青年男女在结婚前不能见面,要了解情况,只能听媒人介绍或者暗中打听;四是男女能否婚配,要看属相。男娶女嫁,女到男家,一夫一妻,为主要婚姻形式。从提亲说媒,一直到把媳妇娶到家,一般都要经过“九大礼”:一是求亲,二是过小礼,三是过大礼,四是订喜期结婚迎娶,五是过嫁妆,六是做当日(旧时做两日),七是认门,八是做单九,九是做双九。旧时结婚的工具,一般用畜力大车,搭个席蓬。有钱人结婚穿长袍马褂,戴礼帽,没钱人穿的粗衣布褂。结婚招待亲友,有钱的炒菜,有鱼有肉。没钱的人家大盘白菜,上面搁几块肉和豆腐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