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八十年代青年成婚追求“三转一响”

(2019-06-21 15:57:50)
标签:

杂谈

八十年代青年成婚追求“三转一响”

                                                      (张延兵)

 走进一家民俗博物馆,见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成婚时追求“三转一响”,“三转一响”即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现在年轻人成婚时,追求的是房子、汽车、工作。七八十年代青年成婚追求标准和现在不一样,有天壤之别。

 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南的一个村庄,解放前,这里的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和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之苦,在恐慌和饥饿中艰难度日。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成婚姻使命。成婚时,穷苦人家的孩子没有像样的衣服、被褥和家具,所用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骑着借来的毛驴将新娘接回家。据村里的老人们将,地主家的子女结婚时,也只不过是四人抬的轿子迎接新娘,结婚时用的家具一般比较简单,不像影视剧里那样,都是红木等上好的家具。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地位大大提高。我们村中的百姓也和全国各地群众学习婚姻法,村里的干部帮助青年男女开始树立新的婚姻观,鼓励男女青年自主择偶,靠劳动成家立业。据老人们回忆,当时,很多农村青年多以本村或邻村熟悉的青年为择偶对象。比如,我们村在解放初期,人口在800人左右,未婚青年在100多人,其中,40%以上青年选择的择偶对象是本村青年。直到现在,村子人口发展到了近2000人,仍有本村姑娘嫁给本村小伙。村里人多是沾亲带故,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后,村里丧偶老人再婚较少,当时,老年人再婚,大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子女的阻拦。进入新世纪就大不一样了,村里的再婚老人增多,而且,大都受到儿女支持。

 到了20世纪60年代,男女青年婚姻渗入政治色彩婚恋观念发生变化由于阶级成份的划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等“革命化”条件成为群众不可更改的择偶的标准。地主被划为剥削阶级,这样家庭出身的青年婚姻较难,即是再优秀的小伙或姑娘,也是不受人待见。这样的家庭子女一般在当地很难选择到合适的配偶,往往通过熟人介绍与外省市贫困地区青年或残疾人成亲,在当时,很多情意投合的男女青年,因家庭成分被迫拆撒,一桩即将成型的美好姻缘成为泡影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各地青年同社会大环境流行时尚同步,婚姻观也发生了变化,农村成婚时追求不再是五、六十年代的一袋小米,几斤白面等作为聘礼,结婚用的物资和五、六十年代也大不相同。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三转一响”等物质成了八十年代男女青年的成婚时追求目标。女青年在择偶标准上,一般向往嫁到富裕人家或有城市户口和固定工作的男青年。没有工作,长期在家务农的农村青年在婚姻上成了老大难,有的农村青年为了找对象成家立业,大都是通过升学考试、招工,走出乡村,使自己成为有“城市户口” 的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七八十年代青年男女一般向往嫁娶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配偶,以减轻生活压力。

生活在变化,时代在变化,青年男女成婚追求的物资也在变化。从普通楼房到洋房、别墅居住条件不断上升,家里摆设也都是高档的电器化,家具追求风格从简约式到中式、欧式,房屋装修富丽堂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现在已经成了收藏爱好者的抢手收藏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青年男女成婚追求的“三转一响”成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