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私塾---旧时的“三味书屋”
张延兵
小时候,读过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记忆犹新,这是我第一次了解旧时的私塾教育。近两年,参与地方志编纂,对“私塾”颇感兴趣。在我小的时候,就常听村里老人们讲有关私塾的故事。故事过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私塾里的先生拿着戒尺,让犯了错误的学生伸出手来,然后用戒尺恨狠狠地抽打几下,告诫学生要知错就改。
私塾的规矩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学生不准顶撞先生,否则,就会遭到重罚。我村里有一位叫顺子的老人,今年82岁,顺子小时候就上过私塾。据顺子讲,私塾先生是他的爷爷,他因犯错误,常常挨打。有一年冬天,顺子为了减少戒尺敲打头部的疼痛,在头扣上一个大碗,然后,再戴上用厚厚的棉帽,系上帽带,就上学去了。因路上贪玩,上学迟到了。爷爷生气了,让顺子站在学生前面,拿出戒尺敲打头部,结果,藏在帽子里的秘密被爷爷发现了。爷爷把顺子的帽子摘下来,放到讲台上,顺子头上扣的大碗十分显眼,很多同学笑了起来,顺子没有在意,也笑了起来。这一笑,激恼了爷爷,于是,爷爷从头部拿下大碗,扔在了外面。碗,碎了,顺子也遭到了体罚。
私塾,在中国历史上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载体”,从孔夫子开始,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大部分读书人是靠私塾、而不是政府的学校培养出来的。私塾,和现在的学校不同。旧时的私塾规模小、费用低,课程灵活,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孩子居多。学生少则一到二人,一般的私塾学生不超过20人,也有少数的私塾学生在超过三十人。
我们村,在解放前,读私塾的不多,经过统计,也不过三、四十人。别看这三、四十人,这个数字在周围的村庄算是最多的了。这些读过私塾的人,人人练的一手好毛笔字,每年到了春节,家家户户写春联,都少不了他们。村里的老人学子爷,可以说是村子里书法“泰斗”,全村5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张贴过他书写的春联。
旧时,到私塾读书的读书的孩子有富人子弟也有贫寒子弟,私塾先生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也有是年老告归的官员,负责在地方推行教化。
根据私塾的设置情况,清末学部把私塾分为义塾、族塾、家塾和自设馆。“三味书屋”就是属于私塾。小时候从语文课本上知道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就是晚清绍兴府城内的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他在作品中,常常提到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形,“三味书屋”也因此声名远播,广为人知。私塾多为蒙学程度,有的私塾既有像蒲松龄、郑板桥那样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在我国私塾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旧时的固定教育模式。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孔子是第一个有名的私塾大先生,孔子在家乡山东曲阜开办私塾,让当地一些孩童受到了传统教育,对中国的文化教育起到了巨大贡献。其实,只要追根溯源,就不难发现,私塾是从更早的塾发展过来的,私塾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据《学记》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开始废除私塾制,推行巩固与发展人民教育事业。1952年9月至1954年,教育部指示包括私塾在内的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到了50年代后期,私塾全部取消,实行义务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