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2009年02月25日]

标签:
社会和谐和顺礼仪齐顷公使臣上卿曹国齐国杂谈 |
分类: 人生感悟 |
礼仪—让生活更和美
生活离不开礼仪。礼仪会让关系和谐,合作顺利,生活和美。人一旦离开礼仪,那结局多半会走向反面。
在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不久前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大型超市,一青年顾客因有违反超市规定的行为,超市值班保安前往劝阻,该青年缺乏修养,出言不逊,用粗鲁脏话侮辱对方。保安也欠冷静,示对方以牙眼。青年顾客情绪失控,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将对方连刺数刀,致可怜的商场保安当即毙命,一桩血案瞬间酿成。当然行凶者难逃法律严惩了。人们事后纷纷议论,他俩的“纠纷”本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件小事,如果当事双方都能理智对待,让人一步,敬人一分,就不容易使事态恶化。但主要是因为那名青年顾客不知自律与敬人,无理也不饶人,更对他人与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从而致使两条鲜活的生命过早地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桩血案告诉人们,在人生历程中,谁会遇到什么情况实难预料,但是在与人交往尤其是在发生摩擦时,那分寸则是完全由自己把握的。多一分善意,少一分仇恨,多一分理智,少一分莽动,多一分礼仪,少一分蛮横,这个世界才会和谐,我们的生活才会和顺与和美。
礼仪属于文化范畴,它对人的行为有约定俗成的要求。依此规范,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地位高低,在与别人交往时,就得依据不同场合,以最为得体、最能拉近各方距离、最能表达善意的方式,彰显你律己敬人的态度,同时释放你特有的人格魅力。在这个过程中,礼仪始终发挥着促进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与“催化剂”作用。它与社会道德一样,有着一定的约束力。如果有谁不懂或不讲礼仪,就会受到公众的谴责。维护现代社会良好的公共关系,礼仪须臾不可或缺。
礼仪所涉及的场合,分内外部公共关系两大类,如机关内部、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单位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在旅途和公共场所的人际关系,商务谈判对手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还有邻里相处关系、家庭和睦关系,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友好关系,及至国与国之间的重大外交关系等。在现实经济活动与社会交往中,谁重视礼仪,关系就一定会比较和谐顺美,谁缺乏礼仪概念,凡事都很不讲究,那它的关系就一定很糟,而且会一步步恶化。小到一个家庭,凡是夫妻两能够做到一辈子不红脸,那一定是相敬如宾的恩爱伴侣,会过得非常和美甜蜜。在这里。我们会感觉到,礼仪是一个人高尚情操与心灵的外在反映。那种过不到一起,中途不得不分道扬镳的,可以说没有一个是懂礼仪的,他们只能最终品尝由痛苦的泪水浇灌出来的苦果。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不讲礼仪不仅是无知与没有修养的表现,而且反映出他们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做人。
在历史上,因为礼仪关系,既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动人故事,也有因失礼致使玉帛化干戈的惨痛教训。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玉帛等贵重礼品敬献齐国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但见四国来使,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季孙行父是个“光明顶”,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则是个驼背,就不禁暗自发笑,心想这“四丑”怎么这么巧都凑到一起了呀?当晚,齐国公把这个情况当作开心趣闻告诉了母亲萧夫人。萧夫人也与他的儿子一样不懂大义。她为了取乐,就让儿子在第二天安排一个能够让她“开心”的场面。次日,齐国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萧夫人就躲在幕后看乐,当看到四国的使者到达后,她就掀开帷帐向外张望。她在目睹四国特使的怪样后,也不分这是什么场合,更不顾国家的尊严与后果,忍不住放肆大笑起来。齐国的文臣武将们一看太后都如此,也就跟着起哄狂笑。有道是,辱人者必自辱。笑声惊动了使者,他们感到受了奇耻大辱,于是不辞而别。四年后,这四国联合起来发兵攻打齐国,齐国不敌,被联军打败,只得忍辱与四国讲和。这便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鞍之战”。
如果说本文开头故事中那两个青年因不懂礼仪,丧失的是自己宝贵的性命,那么在后面这段历史故事中,齐国丢失的则是自己的国家,遭受灾难的则是无辜的人民。
前有车,后有辙,无数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礼仪在社会交往与外交场合是极其重要的,玩忽礼仪最终都会自食恶果。我们中华民族汇集了老祖宗的聪明与智慧,有着5000多年灿烂文化的优秀积淀,所以才是全世界久享美誉的礼仪之邦。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效促进社会礼仪水准的不断提高,我们就应充分认识礼仪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应该人人努力,提高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而且要从小孩子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让新一代伴随礼仪教育成长,从战略高度精心打造中国的礼仪之邦世界品牌,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更加和谐和顺与和美。
网友们如果想浏览本人更多博文,请登陆如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