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手孙绍振
(2025-10-17 16:03:34)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消息,《孙绍振文集》出版了,皇皇20卷,千余万字,定价2800元。昨天,我又看到一则消息,9月20日,《孙绍振文集》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发来贺信,莫言也发来贺辞。研讨会上,90岁的孙绍振慷慨激词,引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和“战士死于沙场,教师死于讲坛”两句话表达了他的学术追求。
我对孙绍振并不陌生,他的大名如雷贯耳,各种逸事充斥坊间。在杭州“千课万人”的活动中多次与他见面,多年前还读过他的著作《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在我的印象中,孙绍振是一位才气超然、学问高深、最硬核的多栖学者。他,西装革履,宽边深色眼镜架在鼻子上,野草式的头发向后高耸;他,幽默,犀利,雄辩,大胆,率性,从不装腔作势;他,有拒绝盲从和不甘平庸的性格,常常力排众议,且富有挑战性。
孙绍振是福建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他有两个老乡,一个是陈日亮,一个是王立根,他俩都是福州的特级教师,全国闻名。陈日亮评价孙绍振:“还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真正拿起学术的武器,向语文教学的陈腐与僵化进行如此认真的批判。他不但破坏,还亲自动手建设。辛苦执教于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从中不但可以得到一些共鸣,还可以找回属于自己的一份清醒。”王立根评价孙绍振:“孙绍振教授集诗人、学说家、学者于一身,十年来,‘炮轰’语文教学的顽固堡垒,其文充溢着真挚、坦诚、亲切、幽默和睿智。读其文,如见其人,思辨的魅力来自于他人格的魅力。”
从1997年开始,中国语文教育遭遇了世纪末的尴尬,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批评与讨论。翻开《直谏中学语文教学》这本书,看看孙绍振振臂高呼的一段话:“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那几天,被高中学生称为‘黑色的七月’,这是绝对准确的。对于家长来说,这些日子不但是黑色的,而且是糟心的:哪一个家长没有在这种精神炼狱中忍受过煎熬?即使暂时没有应考的孩子的家庭也没有本钱幸灾乐祸,除非决心断子绝孙,为人父母者或迟或早都在劫难逃。十余载的焦虑,四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督促,几乎都是为了这一天。若说中国的家长,为了这场考试,付出了半条老命,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孩子们牺牲更大,整整一代人,没有童年和少年,青春的欢乐被考试的痛苦、打击、恐惧、焦虑所淹没,父母的爱心变成了残忍,温情脉脉的关注变成了猫对老鼠的监督,时间之长超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总和。不论春夏秋冬,不论是春节、暑假,孩子才往电视机前一坐,背后就有绝望的喊叫。”这段话太真实了,虽然有些夸张和过激,但可以体会出孙绍振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忧虑焦灼之情。孙绍振积数十年研习语文之经验而坚定地相信:兴趣、热爱和痴迷,是永不枯竭的动力,那些使学生厌恨课程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应该举帚而扫荡之。
孙绍振毕业于北京大学。北大人才荟萃,群星璀璨,杨晦、王力、王瑶、高名凯、朱德熙、吴组缃、林庚、吴小如等大家都是他的导师,亲自授课,亲自教诲。一百多年前,北大又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对他影响深远。孙绍振的祖籍虽然是多山的福建,却成长于号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他风流倜傥,浑身散发着洋味儿。这就是孙绍振不愿意做“驯服工具”、不想被“驯服”、岂能甘心做别人的“工具”的根源。
2015年金秋时节,谢冕在黄山一个专事讨论孙绍振作品的研讨会上说:“我们在美丽的黄山脚下讨论一个美丽的题目,讨论的对象就是孙绍振先生。他的生命犹如黄山上面的奇松、怪石、云海,非常美丽。不仅是一般的秀美,而且是极美、是奇美。孙先生的生命就是黄山奇松一般奇美的风景。”
愿这位知行果决的中学语文改革推动者、中国语文教育的炮手,似黄山奇松,永远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