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读”
(2025-06-26 04:38:53)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我认识一位青年教师,他教《少年闰土》,与众不同。
也许是刚从事小语教育,不谙其道,课上他很少说话,就是领着学生变样地读课文,结果很妙,一堂课,语文四大要素字、词、句、篇学生基本上都会了。
第一妙——读字。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郑、拜、租、厨、毡、羞、撒、缚、猥、伶、俐、窜,这位初出茅庐的小白带着弟子们出声朗读四遍课文。一读课文,这些字陌路相逢;二读课文,这些字似曾相识;三读课文,这些字一见如故;四读课文,这些字刻骨铭心。在反复多读中,学生对这些字的音、形、义基本上都掌握了。妙!
第二妙——读词。词是在句子里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在语文教学中理解词义是第一要务。这篇文章开头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作者用白描手法,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进行清晰明确的刻画:“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捏”和“刺”这两个动词表现闰土刺猹动作迅猛有力。教学时,这位青年教师让学生背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妙!
第三妙——读句。句子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些句子在课文高潮处出现,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从字面看比较简单,实际却在表达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对突出文章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朗读训练,才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真正读懂文章。比如“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教者采用让学生自读、轮读、领读、伴读、齐读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看出“我”小时候在未见到闰土前,生活在富人家里,不与社会接触,因此对外界事物了解很少,连西瓜从种到收的经过也不了解。这种写法反衬出“我”对自己缺乏生活知识感到无奈、对外界充满好奇。妙!
第四妙——读篇。《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自传体小说《故乡》中的一段插叙文字。文章是选编的一个片段,但文章的结构十分完美。从神异的回忆性画面入境,经过夹叙夹议的对话,到最后“但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思念,这种完美的文本结构,紧紧围绕一个“思念”的主题。教学中,这位青年教师按照“盼闰土—见闰土—识闰土—别闰土”的顺序,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领着学生反复朗读,下课了,学生在无尽思念中悄然流下了眼泪。妙!
这节课,“读”占鳌头,“读”一无二,“读”当一面,“读”具匠心,“读”出心裁,“读”辟蹊径,一个健康、活泼、机智、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乡村少年被学生给读出来了。这个乡村少年土得质朴,土得纯洁,土得可爱,土得富有魅力。
读是最简单的最有效的语文的学习方法,也是我国传统的治学门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思想有了,内容有了,篇章有了,感情有了,语感语气有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统统有了,何乐而不为呢?在你没有好的教学设计时,不妨先领着学生读课文,即便你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也别忘了“读”这个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