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领学生玩“一”字教后话
(2025-06-11 13:23:44)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几天前,我在公众号推出《我领学生玩“一”字》,引起大家的关注。署名赵云燕的网友说:
一支粉笔写春秋,
一片丹心育俊流。
一段“一”文呈趣味,
一堂雅课解繁愁。
赵云燕,您过誉了,惭愧,我实在不敢当。
这节课,有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烙印,但我没有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如果“假、大、空”充斥课堂,那就评不上一等奖了。
54年前的语文课本叫“政文”课本,这种课本以政治教育为中心编排单元,每一单元围绕一个政治教育中心编选若干篇课文,为了“突出政治挂帅”,每篇课文开头都加上一段伟人语录。在教学方法上,则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说教,“穿鞋戴帽”,“联系实际”,“贴标签”,语文课的味道荡然无存。
为了教出“语文味”,尽量多体现一些语文要素,我煞费苦心,用字理教学的方法,通过认、读、解、唱、说、变、扩等方式,将这个“一”字活生生地装进了学生的心里。
比如新课一开始,我用谜语“天没它大,人有它大”导出“一”字,然后引导学生给“一”制迷,他们说出:天上、日中、开始、石头,课堂上一片笑声,这叫课伊始,趣亦生。
比如唱“一”字,那时的学生,都参加过“小靳庄活动”,会唱样板戏,会唱革命歌曲,《临行喝妈一碗酒》《一颗红星头上戴》《一条大河》《我是一个兵》等,张口就来。课堂上,学生歌声嘹亮,意气风发,用当下语文界的话来说,这叫跨学科学习。
比如说,说带“一”的成语,说后还要写出来,学生每人一个,不重复:一刀两断、一干二净、一马当先、一见如故、一心一意、一目十行、一目了然、一丝不苟、一尘不染、一帆风顺、一网打尽、一穷二白、一针见血、一视同仁、一败涂地、一知半解、一本万利、一日千里、一清二楚、一盘散沙、一箭双雕、九死一生、万无一失、万众一心、千钧一发、千篇一律、不堪一击、目空一切、百里挑一、有朝一日、表里如一、举一反三、九牛一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符合孔老夫子的教育思想。
比如说,变“一”字,给“一”字添两笔,变成一个新字,整个字是三笔。这是一道文字游戏题,通过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没想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黑板上竟写出28个字:三、下、干、于、万、士、兀、大、土、寸、才、亏、上、与、千、女、广、丈、亡、卫、尸、已、己、巳、弓、口、子、弋。
在这节课里,我除了领着学生玩“一”字外,还重点讲了“一”字:
“一”字在甲骨文是指事字,画一横表示抽象的数目“一”,本义是最小的正整数。引申指数量的小和少,如“一星半点儿”。也指序数第一,因为是数目的开始,所以又指开始的,初始的,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申指单纯唯一,进而引申为相同,如“长短不一”。再引申为专一,如“一心一意”。古人又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合起来是一个整体,所以又有整体、完全等义,如“耳目一新”。虚化为副词,相当于“完全”,如“一如既往”。
树有根,水有源,我从根源入手,深入探究,理性地讲了这个“一”字。
纵观此课,我在咬文嚼字中,领着学生玩,玩得学生满面春风,现在想起来,好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