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述杨再隋小学语文教育观

(2025-03-05 04:48:49)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杨再隋,1937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儿童文化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小学语文科审查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讲授教育学、教育美学、语文教学论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育类课题研究及教改实验,是《小学教学》(语文版)顾问。著有《语文课程的新视野》《语文的味道》《语文哲思与教育人生》等。

杨再隋毕生深耕中国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殚精竭虑,善作善成,从理论到实践,知行合一,建树卓越,是一位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专家。他所倡导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师观”等,铺展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景,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影响。

1.课程观

什么是课程?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核心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杨再隋认为,语文课程首先是一种文化,他说:“首先,语文课程是一种文化。它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因此,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说,教材质量的提高,实质上是教材编者文化底蕴厚薄的反映;教学水平的差别,实质上也是教师文化素质高低的表现。文化底蕴越深厚,对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认识也越准确、越深刻。准确地把握就是科学性,审美地把握就是艺术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新境界。”[1]

从文化学角度看,课程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凝结着文化主体的劳动、创造力、精神和意志,它面向未来的社会成员而存在,并由此展现其价值和意义。为此,要关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连接,要关注中华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沟通。当前,一是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契合点,活化传统文化,使之为现代服务;二是注意吸纳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沟通。

每个人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上的人,都是特定文化遗产影响下的人,师生亦然。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孤立地看语文教学中师生的言语行为,也不能离开“文化”去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一次文化活动,一种文化现象。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受到感化、美化、净化,应着力构建新型的语文课程文化、语文教学文化,乃至于语文课堂文化,使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体现一定的语文价值。

2.教材观

什么是教材?简而言之,教材就是教学的材料,又称课本。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能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通过课本能够学习系统的知识,能够培养美好的情感,能够陶冶美丽的情操,让学生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杨再隋有16年的教材审查工作的经历,还有15年的教材编写的生活,他对教材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怀有深深的情结。他认为,“教材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从纵向上注重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从横向上关注中国的国情实际,直面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教材还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注意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的精粹,树立现代意识,渗透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材还应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文化品质和思想品质。教材也应为学生提供新鲜活泼的学习内容和新颖多样的学习方式,开掘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伴随着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促进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

任何一部语文教材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依据一定的哲学思想、教育理论、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而编制的,这样的教材具有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安排都要以教材为依据,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把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通过指导学生对教材的学习而转化为学生的德、智、才、识。因此,语文教材编写必须以思想为魂,以育人为本,以能力为重,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致力于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落准、落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3.学生观

什么是学生?一般是指在学校求知的人。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具有主观能动性潜能性和个性特征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生观?杨再隋认为,“学生主体学习的基本策略是自主、合作、探究。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自由方式的学习。美在自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读书、说话,尽情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倾吐他们的心声。黑格尔说:‘自由的真正定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之对立。’现在课堂上规矩太多,束缚太多,捆绑太紧,使学生不敢轻举妄动。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课堂生活,新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新型的课程文化,新的课程观、学生观。”[3]

学生观是关于学生本质、特点和发展潜力的看法,它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人的情感的核心是“爱”。爱是教育的起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闪耀着爱的和煦阳光,散发着爱的新鲜空气,教室里弥漫着爱的气氛,就会有师生之间情的共鸣、心的共振。此情此境,汉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课文也不是僵硬得冻土,都成了有血有肉有灵魂的鲜活的生命。渗人情感的言语交流更能触动师生心坎上最柔软的部分,抵达彼此的心灵深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个眼神的变化,一个眼波的流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手势,都能传递出情感的温度,达成彼此心灵的默契。即使没有发声,也没有暗示,静默中彼此也能心领神会,并且感到暖心、贴心、舒心。

4.教师观

什么是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总则第三条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为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即语文教师的“德”,语文教师的“智”,语文教师的“能”。在语文教师“能”的方面,杨再隋有三个观点:

一是合格教师应具备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他说:“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有修养和学识,还要具备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圈定在自己预先设定的框框之内,画地为牢,生怕学生越雷池一步。这是教学功力不足,欠缺组织能力的反映。组织课堂教学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机械控制,不是越俎代庖,而是重在激励,妙在点拨,贵在引导,巧在开窍,使教学过程收放自如、开合有方、快慢有度、动静有节、训练有序。”[4]

二是一般教师应有独立驾驭教材的本领。他说:“教师要驾驭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了解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驾驭教材的目的是把教材变为学材,把教本变为学本。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生通向教材的桥梁,使学生感到亲近、亲切。要整体把握教材的编辑思想、编排体例,了解教材的基本特点。使用教材时,应提倡教师对教材作符合学情的处理。要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结合起来。”[5]

三是名优教师应有独特的教学风格。他说:“教学风格乃教师个人的心性在教学中的投影,是教师的个性心理、教学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教师个人对学科的独特感悟、体验之后,采用独特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特有概括,也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6]

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搞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能力素质是教师渊博的知识、执教的热忱得以充分发挥,实现开发学生智能的实际工作本领,在Αl赋能的新时代,这个本领越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1][3][4][5][6]杨再隋.语文课程的新视野[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1994369138.

2]杨再隋.语文哲思与教育人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41031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