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孙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

(2025-03-09 06:01:12)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和先行者,而且也是世界教育名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外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重要位置。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来临之际,我拟从四个方面谈谈对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1.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

孙中山先生对教育非常重视。他认为人的知识是从后天学习得来的,所以教育对人的知识的形成是有重大决定性作用的。他说:“夫人不能生而知之,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上李鸿章书》)他虽然也承认人的天赋资质或智力是各有不同的,但他认为决定性的因素,不在于人的聪明智力而在于人的努力学习。他说:“甲乙二人,甲聪明而不好学,乙聪明虽不如甲,而好学过之。其结果,乙之所得,必多于甲,此则由于力学也。”(《军人精神教育》)

孙中山先生对教育的重视主要是从他的民主革命的政治思想出发的。从他决心从事革命活动时起,他就注意以学校为宣传革命的重要据点。在他的《自传》中,他曾经这样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复清廷创建民国之志。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

他认为革命成功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所以提出“革命成功全赖宣传主义”的主张。他说:“教育便是宣传”,用“三民主义”的政治理论教育士民,“唤起民众”,使他们明白革命的道理,增进他们的政治觉悟,乃是革命成功重要的因素。他认识到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所起的重大作用,所以强调“用主义去征服人”的革命教育主张。

他认为革命需要教育,革命成功后进行民主建设事业更需要教育,教育年轻一代继承革命未竟之功乃是当前紧急的任务。他说:“要教育少年,那班少年受了教育,十多年之后,便成有用的人才,可以继续你们前辈去办事。如果他们失去了教育,你们以后的人才,便新旧不相接,以后的事业,便没有人办。”(《在桂林学界欢迎会上讲话》)他对实业教育特别重视。他在辞临时大总统职后,“欲率同志为纯粹在野党,专从事扩张教育,振兴实业。”(《陈英士致黄克强书》)

2.关于普及教育的论述。

孙中山先生认为在他理想的民主共和国国家里,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都应该通过教育学会管理国家的本领,所以普及教育乃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在他手订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规定“厉行教育普及”作为一个重要的“对内政策”。

要教育普及必须解决贫苦儿童无力上学的问题。孙中山先生从民国成立一开始就主张:要使教育平等,穷苦儿童都能安心上学,除了免收学费外,还要为他们解决衣、食、住、书籍等问题。在他1912年所发表的《社会主义之派别及方法》的文章里,他完全同意当时社会主义学者有关教育平等的主张:“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不特不取学膳等费,即衣、屐、书籍,公家任其费用。”以后,他在《子女要明白三民主义》的讲演中也同样地指出:“要那些穷家小孩都能够读书,不但是学校内不收学费,有书籍给他们读,还要那些读书的小孩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他这种普及教育的主张在他所订的《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中,更有如下明确的规定:“凡在自治区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权利。学费、书籍,以及学童之衣食,当由公家供给。学校之等级,由幼稚园,而小学,而中学,当陆续按级而登,而至大学而后已。教育少年之外,当设公共讲堂、书库、夜校,为年长者养育知识之所。”这种教育计划反映了孙中山热烈的民主要求和对穷苦儿童的无限关怀和照顾。

中国女子教育特别落后,所以要教育普及首先应注意提倡女子教育。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所发表的《女子教育之重要》的讲演中,把女子教育作为当前“最要之事”。他说:“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于教育一道,向来不注意,故有学问者正少。处于今日,自应认真提倡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要普及教育必须解决师资问题,所以在这篇讲演中孙中山对师范教育,特别是女子师范非常重视,他说:“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此师范学校所宜急办者也,而女子师范尤为重要。”

他也注意到蒙藏同胞的教育问题。1912年,他在《蒙藏统一的政治改良会》的演讲中指出:“凡属蒙古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获得参政权。”把教育普及到他们中间,是使他们成为“共和国之主人翁”的必要措施。所以在他任南京临时大总统期间,在教育部内特别成立一个蒙藏教育司,专管蒙藏回疆的教育事宜。

3.关于学习目的的论述。

孙中山先生特别反对当时许多学生读书只为个人谋幸福的自私自利的目的,他认为这乃是封建时期读书只求“入学、中举、点翰林、做大官”的思想。与此相反,它要求学生读书首先要立志——“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要学生立志为“大家谋幸福”,“把中华民国重新建设起来”。孙中山对当时一些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所毒害而丧失了国家观念的留学生非常不满,他们只求个人的享受,学习外国的东西,连自己的祖国都不要了。例如,有一些留学生,以为“只要学成美国人一样便够了”,所以“不讲中国话,不用中国名,厌弃中国的一切”,“对中国的饮食起居和人情物理”都感厌恶。他很气愤地说,这种学生简直“不能说是中国人,只可说是美国人!这种学生可以说是无志,只知道学人,不知道学成了想为自己来做事。”(《求学与救国》)

4.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

孙中山先生非常反对当时学生求学的一种普遍毛病,就是“死读死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书本为研究的唯一对象,以读书就是学问的一切,所以不能跳出古人思想的圈子,而总是固步自封不能进步。他们不知道书本上的知识都是过去的人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要求进步不能满足于熟读或搬用前人经验的总结——书本,应当从“考察”、“事实”、“实验”和总结经验中来求得进步。他认为“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所以“我们要研究宇宙间的道理,须要先靠事实,不可专靠学者的言论。”(《民权主义》第一讲)孙中山先生重视客观实际事物的考察实验,反对死读书的恶劣学风,是与他的“先事实后理论”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联系着的。

孙中山先生还特别注意学习西洋的自然科学或“物质文明”。他认为“外国人的长处是科学”,在这个方面他主张我们应当“迎头去学”。他指出中国过去的文化偏重于精神方面,即“心性文明”,而中国近代连这种文化也停滞不前,这也是与中国“物质文明”的落后联系着的。他说:“实际则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而后能进步。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进步,因之心性文明之进步为之稽迟。”(《心理建设》第三章)他要学生关注和变革近代中国极其落后的社会物质条件,多注意科学和客观实际事物的考察研究,这无疑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

孙中山先生还教导我们学习应当刻苦钻研,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还要有恒心,努力不倦,“爱惜光明、发奋读书”,“中途不要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学习活动是脑力劳动的过程,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思维规律来进行。他一再强调,学习应当“由浅而深”、“由近及远”、“自简及繁”,这种教育主张,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白金声,特级教师,曾任民革黑龙江省委常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