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日亮先生的语文教育观

(2024-10-21 16:06:27)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惊悉陈日亮先生于昨日仙逝,明日在福州殡仪馆出殡火化,享年85岁。

先生历任福州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年被评为特级教师,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被评为福建省首批杰出人民教师,是新中国60周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开展寻找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活动评选出的全国78开拓者之一。曾任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2010年,被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授予终身成就奖曾连续当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第一部《教师法》的领衔提案人。出版著作有《我即语文》《如是我读》《救忘录》《语文教学归欤录》

先生是新中国语文课改的先行者,对语文教学基本规律有着深透的理解,其语文教育观集中体现在《我即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版)一书中。

1978年,先生提出了“语文教学必须尚简”。

他说:“语文作为人们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学好它固然要下苦功,学起来则应该是方便简易的,但近年来的语文课却大有越学越繁的趋势。突出的表现是:从小学到高中,各种样式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单项训练,已成了主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练习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造成了教师精力和学校财力的浪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研究一下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言是一种活动,无论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都是一方表达、一方理解的一种活动。既是活动,就应当通过活动去学习掌握它,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听、说、读、写去学习,而不能只靠知识的灌输和方法的传授。因此,语文课也就必须上成语言活动课,而不应该是知识讲练课,在教学中要充分提供学生以直接语言实践的机会。”

1982年,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他说:“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近来很为语文教师所重视。不过预习要达到什么目的,看法也许不见得都一致。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探讨预习的性质和任务愈加显得必要了。目前,多数语文教师已不满足于仅仅把预习看作是让学生先将课文读一遍,借助工具书解决一些所谓的‘文字障碍’,而是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发疑提问,便于教师了解情况,更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方案。因此,不少教师都把预习布置成书面作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观念,给了他们以更多的学习主动性,也丰富了更实际更生动的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说,这是近几年语文教学法改革中的一项有意义的突破。”

1996年,先生提出了“历练自学乃高效能之本”。

他说:“高效能的中文教学好比是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大树,其‘本’在于使学生能够历练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习而熟之,熟能生巧,由其根本输送养分与生机以至茎干枝叶,则花艳果硕。若徒然施养料于枝叶,虽极尽修芟敷理之能事,辛劳备至犹劳而少功,是舍本而求末者也。即将来临的21世纪,人类将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更加致力于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因此必然也会更加迫切要求把长期以来被本末倒置的语文教学,照其本来面目和自身规律把本末正置过来,让这门古老而疲惫的课程真正焕发青春,释放出高能量。”

1998年,先生提出了“世界即语言,语言即世界”。

他说:“‘大语文’的观念我很赞同。我所说的‘大而化之’的‘大’首先是对‘小语文’而言的,凡是局限课本和课堂的,单纯知识的、传授的、注入的,都是‘小语文’的特征,他离不开覆盖、防范和瞄准,无非是为了应试,难免繁琐、枯燥、封闭、呆板;而凡是贴近思想和生活的,着眼能力的、自学的、习得的,都是‘大语文’的特征。明确地说,就是学习语文必须从单篇增加到多篇,从文章扩大到著作,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读书联系到做人,把语文同各个学科的知识打通,和人生世界打通,使之更经常更有效地内化为语文素质表现为语文能力。可以说,这是对语文能力形成过程的一种认识和表述,和‘大语文’的基本观点相同。另外,我更把语文看成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东西。由语言构成的意义世界、文化知识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认识的现实世界。世界即语言,语言即世界。

1998年,先生还提出了“不要动摇语文的工具性”。

他说:“若问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有什么展望,我还是老话一句:必须认真按照语文工具性质规律,把语文课切切实实上成工具课。可是近几年,语文的工具性却大有被动摇之势。‘语文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一定论,好像早已过时甚至已成了谬误,只有推到它,语文教学才可以得救似的。批判‘工具性’的论者,总是高举‘人文性’的旗帜。当然,这面旗帜举多高都并不为过,但如果它是冲着‘工具性’而来,是认为强调了工具就会排斥了人文,其目的是要来纠偏,或者竟是要取而代之,即认定人文性才是语文的基本性质,那就不可不争不能不辩。否者,历史的教训就有可能重演,新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恐怕免不了还会遇上许多麻烦。”

2005年,先生提出了“呼唤严谨求实的语文学风”。

他说:“讨论当前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认真关注一下学风问题。在我看来,中学生的语文学风,已经变得越来越浮躁了。最容易看出来的是作文。弄虚作假,无病呻吟,为文造情,浮华不实,已不再是个别现象。由于整个社会风气特别是各种文化媒体的传感,更有所谓新概念写作、自由写作、创新写作等的鼓吹倡导,中学生作文出现了对写作形式技巧的片面过度的追求,以掩饰认识的肤浅、情感的空虚和智性的贫乏,产生了新的假、大、空。有人已经指出,对中学生这种‘伪个性化的写作倾向’,必须引起警惕。”

回顾先生的这些教育理念,更加引发我对他的无比敬仰与怀念。愿先生一路走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白金声说看课
后一篇:教研50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