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识字·读书·作文

(2024-07-11 05:34:13)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儿童学习语文无非三件事:一是识字,二是读书,三是作文。至于知识教育、智力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等这些事,我以为,在识字、读书、作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就行了,小学语文教学就这么简单!

先说识字。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儿童的母语,提高核心素养。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后才能读书、作文,这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

汉字教学方法很多,从大的方面分,基本上有三类: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识字法。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大都是“先识字,后读书”,秦代的《仓颉篇》、汉代的《急就篇》、南朝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经》和《百家姓》等,就是识字的教材。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比较喜欢集中识字。上个世纪1959年,我读小学四年级,得到一本《新华字典》。这本工具书对我来说,是文化绿洲,我视它为无价之宝,当识字教材使用。我凭借汉语拼音这一工具,依据母语规律,发挥儿时机械记忆之优势,囫囵吞枣,每天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定额背10个汉字。日复一日,一年的时间,就较其他同学多认了不少汉字。这些不理解的汉字,在读书时碰见了,一读,陌路相逢;二读,似曾相识;三读,一见如故;四读,刻骨铭心。在反复多读中,我对这些不理解的汉字便会读会写会讲会用了。现在想起来,如果说我对语文教学研究有点小小的贡献,得感谢那本不舞云端、贴地而行的普普通通的《新华字典》。

再说读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它与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联系密切,可谓一损皆损,一荣俱荣。

提到阅读教学,我重点说说读书。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心理过程,它不仅包含感知、概括、判断、推理、评价、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而且还包括由语言材料激发起的情感反应。年少时,我经常听书看戏。听书我学语言艺术。你看,《野猪林》这回书,艺人是这样描写两个公差贪吃的丑态:“只见这两个人举起了那迎风的膀子和旋风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垫住了底气,抽开了肚子头儿,甩开了腮帮子,吃得鸡犬伤心,猫狗落泪。”看戏我学舞台艺术。演员讲究舞台形象,三五人可作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从“亮相”到“起霸”,从说“定场诗”到舞水袖,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都是艺术。

由于在茶楼和戏园子里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我养成了大声读书的习惯。大声读书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朱熹对大声读书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话:“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我的体会是:大声读书,近乎于血脉偾张的有感情朗读,在排除干扰、全力以赴中,常常可以深刻领会作品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大声读书都是先入于目,再出于口,最后了然于心,眼、口、脑并用,心理过程就是如此。

最后说作文。

作文是书面语言表达活动,它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综合训练。作文能明显地反映出学生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以及运用语言能力等方面的情形。学生语文学习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

我学作文,是从模仿开始的。我认为,人的成长过程是离不开模仿的,不论是学语言、学做事、学做人,大都是以前人所作为榜样的。拿作文来说吧,古人认为,儿童作文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沟通读与写的桥梁。刘知几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又说:“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朱熹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模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本领,是创造的准备和起点。从心理学角度看,模仿是学习作文心理上的需要,也是作文教学的必要手段。现在有些人对模仿持有偏见,在他们看来,模仿有碍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或云模仿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或云模仿是“邯郸学步”,亦步亦趋;或云模仿是“东施笑颦”,矫揉造作。我认为,这些看法都有悖于作文教学实践的。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史,模仿的例子颇多。张衡仿班固《两都赋》而作《二京赋》;韩愈仿扬雄《解嘲》而作《进学解》;吴伟业仿白居易《长恨歌》而作《圆圆曲》。以上的这些例子无不说明效法他人的作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学习写作来说是行之有效的门径。

举一个我模仿古诗的例子。学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前四句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四句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含义深刻,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仿照这四句诗写了《水》,是咏物的。第一句:淙淙房后水。第二句:一岁一 ××。打叉的这两个字现在我想不起来了,是由求辙,都是平声调,一对反义字。第三、四句是:大雪封不住,春风吹又流。

我模仿写的《水》,力求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平仄相对,词性一致,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修辞手法相同,逻辑关系相同,我只是“依葫芦画瓢”,玩玩文字游戏而已。不过,这对我后来当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奠定了一种方法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钱梦龙
后一篇:悼念欧阳代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