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开两扇门春风扑面来——两座语文博物馆参观散记

(2024-04-14 05:54:14)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2024年,盛春。

在这“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的美好季节,我跨过黄河,从东北来到苏北,在连云港和盐城分别参观了两座博物馆。一座是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一座是中国语文教改博物馆。一场时空穿越的奇妙旅程,让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48日,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这是一所名校,此校有灵魂,有学术,有温度,我仰慕已久。

走进学校的大门,是一个扇形大广场,面对行政楼的右手边是图书馆,图书馆三楼外墙上方有这样十个大字:百年中国语文人研究院,这就是我今天要来的地方。这个地方是江苏省生命化语文课程基地,是全国著名语文学者、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研究中心。

陪同我参观的是学校纪委书记李红宝。我们从一楼的藏书室走到二楼的国学馆,国学馆里靠着墙排列着一排连体书橱,有好几十米,书橱里收藏陈列一套《四库全书》,顶天立地。三楼是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该馆占地1000平方米,展线长260米。集中展示了200位“中国语文人”的图片、生平简介、学术观点、著作及多个年代的语文教材。在这里,参观者不但可以了解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历史进程,还可以目睹我国近代语文先哲、现代语文先贤、当代语文先锋的风采。一言以蔽之,中国语文人博物馆就是一部中国百年语文教育史的缩影,驻足于此,可景仰形象,追怀品质,传播精神,榜样新秀,发展专业成长之规律,培养语文学术志向,构建语文教育愿景,鼓励中国语文人在语文园地深度耕耘。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联:云山苍苍文海泱泱,百年语文山高水长。

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都在这颗晶莹剔透的水珠之中。我们的语文教育历史与文化何其辉煌灿烂,我们的语文人何其崇高伟大!

博物馆的序言是一篇赋,是创建人李震撰的。开头道:

昔孔圣设学,庠序开源;黉宇明伦,师垂则典。其内容也,经史子集一体,礼乐术数通练。时至癸卯,学制新颁;语文设科,开辟新元。延之百年,壮阔波澜。语文人等,继后赴前;筚路蓝缕,文脉承传。

这是中国语文的来龙去脉。接下来,序言又云:

辞曰:舌耕春秋兮,鞭执杏坛;书斋穆穆兮,绛帐暖暖;苦心孤诣兮,诲人不倦;学为人师兮,行为世范;功载史卷兮,薪火承传;百年语文兮,气象万千。

这是对夫子的歌颂,古往今来,教育工作者劳苦功高。

语文人事迹展厅采用“一线穿珠”的结构,“百年语文事典”主要介绍百年语文发展史上的重要大事,如重要语文活动、重要语文专著出版、语文教材更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颁布等,此为一“线”;在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史中,选择著名语文研究者和著名语文特级教师200人,以出生年月为序,每人一块板面,介绍他们的语文贡献,并配上照片,像200颗“明珠”。如张百熙:张百熙(18471907),湖南长沙人。清末大臣,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主持制订 “癸卯学制,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实际推行的学制,为国文单独设科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教育的开始。

为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文化人,博物馆还特设了两个展区,一个是“大先生刘征的世界”,另一个是“大先生于漪的世界”。刘征,1926年生,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著有《刘征文集》;于漪,1929年生,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人民教育家”获得者,著有《于漪文集》。在玻璃展台里,有他们的手稿、著作和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参观结束了,我在留言簿上留下了感受与赞誉:“百年语文人,与日月同光。”

中午,顾爱军校长特意从教育局开会赶回来,在学校食堂陪我用餐。其间,我与身在海外的李震通了电话。饭后,在文兴湖畔的文轩亭,我与几位青年教师做了简短的学术交流,然后,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学校。

410日,江苏省盐城中学。

这也是一所名校,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这里建有铁军文化广场,雕塑很多。

站在高大的四足方鼎前,我放眼望去,看见一排醒目的红字——“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时代领跑者”。在远处的草坪中间,矗立一块巨石,石上镌刻四个大字“博学约修”。徜徉校园,蓝天白云,春风习习,倍感惬意。

王乃宁是主管教育科研的副校长,我们一见如故,他责成李仁甫陪我参观。李仁甫是这座博物馆的发起人,“生成语文”的探索者,我对他十分熟悉。

博物馆600平方米,设在教师办公楼三层,馆的大门正对着办公楼通往教学楼的地方,上下课的老师都能不经意地一抬眼看见博物馆里明亮的灯光。

“展示教改人物,记录教改历史,传承教改经验,彰显教改精神”,是博物馆门口右侧显赫的四排大字。李仁甫告诉我,这是博物馆的创建宗旨。

进入馆中,首先看见的就是“致敬‘三老’”和“致敬‘三名’”的展示墙。“三老”从左至右依次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名”从左至右依次是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展示墙配有自动显示屏,循环播放“三老”和“三名”的介绍,参观者可以更直观了解教育家们的相关事迹。

整个博物馆把“癸卯学制”颁布以来语文一百多年的历史分为开创期(19041949)、探索期(19491976)、改革期(19761999)、兴盛期(19992023),并相应地分为四个展区。每个展区都以权威文件(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和经典著作(专家学者语文研究的学术成果)为宏阔背景,依次展示100位(开创期16位、探索期3位、改革期39位、兴盛期42位)教改人物的学术成果(专著、手稿和证书等)。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影响很大,馆内有详细介绍:1.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2.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3.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4.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5.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6.自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慢慢走,细细看,我用手机拍下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徐林祥主编的《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15卷)、饶杰腾编著的《民国国文教学研究文丛》(4卷)、刘达中与李学明主编的《丁有宽教育思想与实践》(3卷)、柳斌主编的《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2卷)、张蕾与林风雨主编的《中国语文人》(2卷),还有于漪的《于漪文集》(10卷)、钱梦龙的《行走在教与不教之间》、宁鸿彬的《怎样教语文》、洪宗礼的《语文人生哲思录》、顾黄初的《顾黄初语文教育论集》、王尚文的《语文教学探新》、王荣生的《语文教学之学理》、斯霞的《我的教学生涯》、霍懋征的《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谈》、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等。这些经典著作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极有收藏价值。

馆内还有一个区域是留言室,里面笔砚精良,看了展览,我感慨万端,于是留下了一句话:“语文教育改革永无止境,吾侪仍需努力。”

告别时,我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致敬墙,“三老”与“三名”的短片还在滚动播放。

在一座城,有一座馆,她记录了语文人的情怀与梦想,语文教育的守正与创新永远在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