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金声
白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25
  • 关注人气: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位老人”的绝活

(2024-03-02 20:02:09)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淮南子》云:“智过万人者谓之英,过千人者谓之俊,过百人者谓之豪,过十人者谓之杰。”小语界的“四位老人”都是英俊豪杰,他们都有过人之处,如贾志敏的超级语感,支玉恒的诗化板书,于永正的京剧表演,靳家彦的导读艺术。下面咱们就聊聊他们的绝活。

1.贾志敏的超级语感。

了解贾老师的人都知道,他的语文课朴实无华到了极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如此而已。就在这本真、简约、灵动的课堂上,他有一项独门绝技,那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转瞬即逝的学生发言中,能及时扑捉到语病,并给予准确的纠正。如此敏锐的语感,令人叹服。

请看贾老师执教二年级的《居里夫人小时候》一课,指导小朋友用“挑选”造句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句子造好了吗?谁愿意把造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一听?

生:(念)小华挑选了两个最大的苹果送给爷爷、奶奶吃。

师:大家说,这个句子造得好不好?

生:(齐)好!

师:是吗?我看这个句子有点儿毛病。(老师又把刚才学生造的句子复述了一遍)谁能把毛病找出来改一改?

(全班学生无一举手)

师:“两个最大的苹果”?“最大的”只能有一个呀!

生:(恍然大悟)把“两个”改为“一个”——小华挑选了一个最大的苹果送给爷爷、奶奶吃。

师:(微笑地)爷爷、奶奶吃一个苹果,显得小华多小气呀!再说,两人吃一个,你咬一口,我咬一口,也不卫生呀。(生笑)能不能把“最”字去掉,再换一个词语呢?

生:小华挑选了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送给爷爷、奶奶吃。

师:改得多好啊!送给爷爷、奶奶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一人一个,可见小华的一片孝心。

北京市东城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吴琳是贾老师的弟子,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杂志社要刊登吴琳写贾老师的一篇文章。由于贾老师年纪大了,视力不好,在发稿前她一句句念给贾老师听。当读到最后一句“贾老师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出色的创造才能和高尚无私的品德,谱写了他美丽的教育人生”时,贾老师突然说:“我还没死呢!”吴琳一头雾水。贾老师说:“把‘了’字改成‘着’。”吴琳恍然大悟,羞愧难当。用她的话说,真是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啊!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境界咸归书本,乾坤自在学堂。贾老师极佳的语感能力,与他长期大量阅读分不开的。贾老师订了不少报刊,即便退休了,他每天从早上起了,就坐进书房,一天要读书、写作近十个小时,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修炼功夫全在诗外。

看看周遭的青年语文教师,有这样看家本领的人简直太少了。课堂上,学生发言有语病,老师听不出来,即使听出来了,也不能及时纠正,习惯用一个“好”字让学生坐下;批改中,学生作文有语病,老师看不出来,即使发现了,也不能准确修改,习惯用一个“阅”字一笔带过。“好”也罢,“阅”也罢,都是语感能力太差的表现,不得已而为之。语文教师其实是一名“语言教练”,也是一名“语言医生”,咬文嚼字是基本功。要想练就摆弄文字过硬的本领,必须天天做课,日日练功,否则是不能登堂入室的,正所谓“要学惊人艺,须下死功夫”。

师天下者天下之师,法万物者万物之法。向贾老师学习吧,以身相许教语文,身怀绝技教语文,名师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2.支玉恒的诗化板书。

名师支玉恒,身怀绝技,是个怪才。在语文教学中,他的许多教法,独出心裁,异于前人,也别于众人,让人耳目一新。就拿板书设计来说吧,他从不固守一法一式,从不简单重复自己,常常因生而变,因时而变,因境而变。支老师于1989年在全国率先使用诗化板书,万众共仰。

同样是《第一场雪》这篇课文,在成都的公开课上,他的板书是:

                                第一场雪

                     天气骤冷隔日间,山村静夜雪弥天。

                     晶莹世界人欢笑,更喜丰收在来年。

同样是《第一场雪》这篇课文,在哈尔滨的公开课上,他的板书是:

                                 第一场雪

                          骤然寒风冽,雪寂山村夜。

                          江山粉玉积,丰年及时雪。

课堂板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精湛的板书是撬开学生智慧的杠杆,是知识的凝练和浓缩,是老师的微型教案,能给人以志得神怡的艺术享受,支老师深谙此理。他说:“精心设计板书,是语文教学中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好的板书,可以使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分析、概括能力训练的最经常的示范。”

老师的诗化板书,都是结合讲读内容,在指导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过程中完成的,丝毫没有一点形式主义的痕迹。以哈尔滨公开课为例,他首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初步谈话,引入课题《第一场雪》。然后,让学生自由默读浏览课文,看看那些字不会写,将不会写的生字记下来,自己练一练。接着,听写词语,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有的是老师说出词来,学生直接写,有的是老师说一个意思,学生依据意思写词语。一共十二个词语,按雪前、雪中、雪后、联想分成四行:

骤然变冷  寒风凛冽  彤云密布

雪花飘落  格外寂静  山村夜晚

万里江山  粉妆玉砌  积雪飞扬

预兆丰年  及时瑞雪  科学根据

写毕,支老师引导学生圈字。第一行圈出“骤”、“然”、“寒”、“风”、“冽”五个字;第二行圈出“雪”、“寂”、“山”、“村”、“夜”五个字;第三行圈出“江”、“山”、“粉”、“玉”、“积”五个字;第四行圈出“丰”、“年”、“及”、“时”、“雪”五个字。

更妙的是,圈出的这些字构成了全文各段落内容的四个小标题,这四个小标题又合成了一首叶韵的五言绝句:

第一段——骤然寒风冽;

第二段——雪寂山村夜;

第三段——江山粉玉积;

第四段——丰年及时雪。

一首诗概括了全文,支老师借此机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第一句表现严酷,第二句表现静谧,第三句表现美丽,第四句表现欣慰。

意犹未尽,余下的时间干什么?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置身于课文情境,与作者心灵沟通,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味”。这就是支老师的清淡明快、灵动婉转、趣味盎然的生命课堂。

老师的诗化板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究其原因,除去他具有一定的天赋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对语文教学所特有的忘我的勤奋。支老师在他的一本书的“自述”中写道:

              呱呱塞北,足迹八方。

              一生从教,两鬓披霜。

              迷恋语文,几近癫狂。

支老师迷恋语文,“癫狂”到什么程度?《第一场雪》他能倒背如流,文章中,轻、重、缓、疾、虚、实、浓、淡、刚、柔、隐、现、顿、拖、断、连的朗读技巧与方法,他能运用自如。支老师说:“设计板书的关键是深入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消化了,设计才会成功。”

这就是支老师诗化板书享誉四方的秘密!

3.于永正的京剧表演。

气质儒雅的于永正,是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他站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提出的“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引领语文教学改革潮流。

提起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贡献,于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我身上有一点灵性,比别人多一点悟性,我想,与我学京胡、唱京戏、热爱艺术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于老师一生以戏为伴。他的京剧,字正腔圆;他的京胡,行云流水。此话怎讲?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艺术人生。

京剧伴他几十年,上小学三年级学拉京胡,一把刻有“民国三十一年,杨宝忠监制”的京胡,一直伴随着他,这便是见证。

于老师第一次看《失空斩》,个子还没有戏台高,诸葛亮的一段西皮快板“一见马谡跪帐下,不由老夫咬碎牙!言过其实多空话, 刚愎自用误国家”,让他泪流满面。中学时代,学校里有一批喜欢京剧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谈戏、唱戏,有时还到广播室里唱,向全校广播,倾倒了一群粉丝。于老师擅长小嗓,嗓音清亮甜美,颇有梅兰芳大师的神韵,一曲苏三惊四座,使他如醉如痴。参加工作后,于老师更是一个戏迷,听广播,看电视,周信芳的《徐策跑城》,袁世海的《九江口》,尚长荣的《黑旋风李逵》,令他激动不已。

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他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他喜,教会了他怒,教会了他悲,教会了他乐。总之,京剧让他懂得了人世间重要的一个字——情。

于老师与京戏结缘,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使他具备了演员的某些素质。这种素质又无形中渗透到了语文教学之中,使他的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成功。

200210月,于老师在杭州上《梅兰芳学艺》一课,有两个教学环节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镜头1

上课伊始,于老师脸上挂着微笑,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我要让同学们听一段京戏。”于是就播放了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几句唱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独具韵味的唱腔,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问:“好听吗?”学生都说:“好听。”“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于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梅兰芳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梅兰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棒,是勤学苦练的结果。他九岁那年,跟一个姓吴的师傅学戏,师傅说他眼睛没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他没有灰心,下决心练好基本功,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想不想知道他是怎样唱戏的?”“想!”一段唱腔,一幅照片,几句颇能勾起悬念的开场白,激起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镜头2

课快要结束的时候,于老师笑容满面地说:“我从小就喜欢京戏,二三年级刚开始学的时候,老师也说我的嗓音不好,声音不亮,但是我不服气,我反复地练习,唱了一遍又一遍,后来老师夸我说,于永正,你唱得还真行!你们想不想听我唱?”学生说:“想!”接着,于老师唱了梅兰芳代表剧目《霸王别姬》中的南梆子“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结果一句一个满堂彩,他嗓音脆亮,甜美,这种以假乱真的男喉女声赢得了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京剧是浓缩的生活,浓缩的历史,作为国粹,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一段京剧唱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部京剧大戏就是一本东方美学的书。在《跟京剧一块活着》一文中,于老师写道:“京戏真好。生活不能没有京剧。有了京剧,我的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才如此有滋有味。”此话说得多深刻啊!

4.靳家彦的导读艺术。

靳家彦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他曾赋诗言志:

简册谁重童子师,今逢盛世感荣祁。

誓为祖国培翘秀,奋此年富力强时。

靳老师毕生致力于导读教学研究,先后出版了《导读式教学新探》《导读原理与艺术》《导读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导读论》等专著、编著多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什么是导读?靳老师说:“概括地讲,就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主要方式,师生之间进行双向多边交流,通过扎实有序的训练,全面打好读书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读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体系,靳老师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如下决策:

1)在指导思想上,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用整体优化的思想,按照我国教育的总方针培养一代有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2)在教学方法上,要贯彻“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训练得法”的方针,务必使教学优化。(3)在课堂教学上,充分体现“三主”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掌握方法和形成能力为主线。(4)在教学工作上,要做到“三化”,即教学程序化、内容结构化、教研网络化。

靳老师认为,导读提纲的设计原则有三条:第一,整体性原则。设计导读提纲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和学生阅读的全过程,要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程序进行。第二,相关性原则。设计导读提纲,既要考虑文章各结构之间的联系,又要考虑语言片段本身的逻辑性,从分析句群结构入手。第三,比较性原则。导读提纲的设计力求建立在对语言现象的比较、鉴别、辨异的基础上,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读书的情趣与好奇心。

导读式教学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呢?(1)导读步骤。靳老师把它分为这样四步:第一步诱导预读,第二步引导细读,第三步指导议读,第四步辅导练读。(2)导读方法。靳老师把它归纳一下六种:第一种设问导读,第二种程序导读,第三种逻辑导读,第四种辩议导读,第五种赏析导读,第六种对比导读。   

主体性策略是语文导读法的主要教学策略,强调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自己的语言实践,通过自己的阅读、揣摩、使用、表达来理解语句的意义,把握语言的规律。《跳水》一课第一段最后一句:“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这一句是第一段的中心句,既概括这一段,又引出下一段。理解这一句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段的意思,理清这一段与下一段的关系,搞清猴子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这一句关键是理解“取乐”“放肆”“因而”几个关键词,对于这几个关键词,靳老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揣摩。下面是靳老师关于“取乐”一词的教学实录:

师:请你思考一下什么是取乐?

生:玩。

师:咱们到操场去取乐?显然不行,再思考。

生:拿某种事物来捉弄、玩耍对方,寻开心。

师:哪个字相当于“寻”?

生:取。

师:哪个字相当于开心?

生:乐。

师:合起来就是——

生:取乐。

师:这就是“取乐”,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你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拿同学取乐的事情?

生:没有。

师:就是在后边逗逗人家,捅捅人家,让人家不知道,这就是拿同学取乐,有没有?

生:有。

师:具体怎么取乐我就不问了。你们生活中一定有取乐的事情,但是玩笑要有限度,超过限度就要吵嘴了。

靳老师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取乐”一词的意思。学生先说是“玩”,“取乐”一词有玩的意思,但玩只是手段,学生并没有理解取乐的本质。学生回答后,靳老师还是没有给出解释,而是继续质疑,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继续思考。有同学回答是“寻开心”的意思,这一回答显然是从工具书上获得的。工具书上的书面解释需要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解释,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到实际中。转化不能靠教师讲解,需要学生自己消化吸收。靳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词语的词素和词意之间建立联系,书面的解释就化为自己的解释。学生有了初步的理解后,靳老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取乐的事情,哪些是取乐的事情,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从抽象的解释走向实际的运用。

江山代有名师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周一贯说:“如果中国小语界有一条红地毯铺设的星光大道,那么,披着耀眼的闪光灯光率先向我们走来的必定是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靳家彦风采卓然的身影。”是的,这四位老人,承前启后,光芒四射,为人景仰。昨天也好,今天也好,明天也好,他们永远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青年教师应认真捧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