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金声
白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85
  • 关注人气: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传统的东西千万不能丢

(2023-12-12 08:18:12)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我国语文教学绵历数千祀,可谓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在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具有中国哲学精神、民族心理、思维传统和文化积累的特色,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阅读教学为例,其传统的方法就是涵泳。

“涵泳”一词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言论中经常出现。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急要细思量。”崔学古说:“凡读文亦可略仿读书法探读数篇,篇只求明,不先求熟。明则自然易熟,明后复讲完篇。或正在读时提一句,责令自讲。讲后再读,熟后再温,得趣全在涵泳。”三位先哲语录中的“涵泳”,意思是一样,即身临其境,熟读成诵,细细品味。

 “从容涵泳,自有无形之益。”首先,涵泳有利于语言的积累。一篇文章在弄清立意布局的基础上,细细玩味,其语言的神韵、理义,必然深深印入脑海。由于语感的作用,到铺纸濡墨时,恰切的词语和句子就会呼之即来。“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涵泳有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只要反复讽诵,潜心琢磨,即可明达文义。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伦理型文化朴素的整体观念和直觉体悟的思维方法,它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避免人为分割所造成的认识局限。再次,涵泳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严格地说,绝大多数学生的语言是不准确的。在背诵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书上的规范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吸收,久而久之,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及不良的语言习惯必然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所代替。

 “书不读熟不开讲”是民国时阅读教学的特点之一,意思是老师在讲书之前,学生得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程度。要能够如流水一般、字句清晰、毫无错误地背诵课文,首先必须熟读,这是毫无意义的。在熟读的基础上,老师只是把课文的脉络、间架结构梳理一下,再把玩一下字词的用法,学生便开始有声、有色、有情、有韵地背书了。金克木先生集才、学、识、趣和文章于一身,是我极其敬佩的大学者。在他写的回忆录《化尘残影》中,有一段话是写国文教员的: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替代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日前,我在网上看了一场某省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学大赛直播,大赛的主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主题不错,紧扣课标;内容不错,聚焦文本;要求不错,学的是字词句篇点,练的是听说读写思。可是,有的参赛者却背离了大赛的宗旨,或将阅读课上成故弄玄虚的表演课,或将阅读课上成自导自演的戏剧课,或将阅读课上成支离破碎的分析课,这样的课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实在不应该。我以为,对于课文中一些文字优美、情感强烈、意境深远的精彩片断和重点章节,一定要指导学生真心读懂、读好、读透,把一个个词、一句句话、一段段文,化为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丰富多彩的景,真挚感人的情,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受到熏陶,培植语感,吸取课文中丰富的营养,在熟读中获得记忆。一课书教完了,一定要把是否读熟,该背的是否会背,作为评价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越是传统的,就越具有民族性;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请记住:语文教学传统的东西千万不能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