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人教社的情怀
(2023-10-16 15:24:00)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人事倥偬,指顾之间,一晃,我与人教社的联系已经70年了。
我当小学生时,学过人教社的小语教材;我做民办教师时,教过人教社的小语教材;我为教研员时,研究过人教社的小语教材。退休后,我又多次接触过人教社的有关专家,多次参加过人教社组织的活动,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我这一辈子与人教社相遇,饮流怀源,受施勿忘。
拜访袁先生
1984年,金秋10月,我去丰都开会,在北京站换乘,要等3个小时。那天正逢重阳节,我打算先去景山登高望远,回来坐车再行,来得及。
当我走到沙滩后街55号时,向前一看,有一个大院,大门两侧各挂一块牌子:左侧“人民教育出版社”,毛泽东题写,气势磅礴;右侧“课程教材研究所”,邓小平题写,柔韧圆劲。院内矗立一栋灰色大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这不就是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编研出版中心吗?我们当时所使用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语课本编辑部就在这里。想到此,我当机立断,由登高改为拜访,面对面向袁微子先生请教。袁微子何许人也?袁先生是这套教材的主编,是我国小语教育的掌门人。他德高望重,谦恭内敛、古道热肠,五年前的一个冬天,我们在哈尔滨见过一面,不知道他现在还是否认识我?
进楼有规矩,先到传达室说明来意,然后凭身份证登记,领完通行证,最后才能放人。我按着工作人员的指示,找到了小语主编室,轻轻扣门,静静等待,室内有人言语:“请进。”好一个“请”字,让我顿感温暖,这可是教育部的直属机关,室内主人是我素仰的教育家。刚一开门,我便闻到室内有一股淡淡的烟味。这时,只见一位慈祥的老人,面带微笑向我走来。他,形销骨立,头发花白,眼镜加中山装,与五年前一模一样。
“袁先生好!”我热情地打招呼。
“您是?”先生仔细端详我,问道。
“我姓白。”我握住先生的手,快速回答。
“您是白金声,黑龙江省双城县小学语文教研员。五年年前,我去哈尔滨参加黑龙江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千人大会,在北方大厦见过您。您是大会的工作人员,晚上,您冒着大雪,顶着寒风,给我送过大会材料。”先生边说边拉我坐下,然后去泡茶。
先生的办公室特别简陋,一组书柜,一把椅子,一张办公桌,如此而已。办公桌上放着一只枣红色烟斗,特别显眼,怪不得我一进屋便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香烟味,原来先生有吸烟的习惯。
我向先生请教了许多作文教学问题,脑洞大开。揖别时,先生留饭,说他家就在院里家属楼,很近。我连忙拒绝,赶车要紧。
1986年,《小学语文教学》第十期有我的文章《作文教学十点谈》。翌年,先生给该刊第一期写了一篇“开篇的话”,题目是《值得赞扬的气氛》。文章说:“从全国范围看,这六七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工作是相当活跃的。尤其是近二三年,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更为热烈。”接着,先生点了我的名字:“白金声同志对作文教学十点意见,是值得学习、研究的。”先生时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能在会刊上充分肯定我的作文教学观点,真让我激动不已。
相遇李编辑
2016年6月19日,北京。
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我去教育部语信司送课题结题报告材料。而后,找紫竹院,进国家图书馆、过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徒步来到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院内有一座非常气派的大厦,高24层,这便是人教社的新楼。
人教社下设报刊社,报刊社有几种刊物,《小学语文》是其中的一种。2012年,我发过《书缘40年》,2013年,我发过《努力实践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责编都是李红梅。我很想见这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人,当面谢忱。怎奈大厦管理严格,外人是进不去的。这时,我发现大厦西侧的人教书苑旁边有一小门,我就从这儿跟着内部人员溜进大堂。乘电梯,上下几经打听,才找到《小学语文》编辑部。
正值午休,室内无人,我只好在门外等候。不大一会,走廊过来一个女士,中年,很富态,我上前打招呼,她正是李红梅。经过一番自我介绍后,李编辑把我让进会客室,她见我老迈年高,风尘仆仆,没吃午饭,就给我送来面包、牛奶、火腿肠和开水,好不热情!
我一边用餐,一边与李编辑交谈。她探询黑龙江教改的动态,打听哈尔滨小语界名师的近况,了解我教育写作的计划,我一一作答。这时,李编辑转过身来,走进办公室,找来几本《小学语文》,用文件袋装好,递给我,说道:“这是今年上半年的刊物,送给您,留个纪念。”时间不早了,李编辑该办公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教社。
我沿着中关村南大街一路向北,朝着理工、北大、清华走去。路上,我百感交集,相遇李编辑,她竟如此真诚,如此热忱,让我难以忘怀!相遇是一首歌,相遇是一幅画,人生中,相遇是缘分,李编辑是我的贵人。
结识郭博士
郭博士名叫郭戈,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科学》《教育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教委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研究员,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人教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等。
我读过郭博士的《人教社初创时的机构和人员考述》《70年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筹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奠基人刘御的思与行》《要重视对教材研究历史的总结》,这些文章使我对人教社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大有“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觉。
我第一次接触郭博士是2019年4月。北京白玉兰蓓蕾初放,幽香满城。那一年,人教社举办首届中小学教材论坛,主题是“7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之路”,我提交了论文《小学汉语拼音教材的历史沿革》。
郭博士主持会议。他身材高大,气宇轩昂。茶歇时,有人与他合影,他一点架子也没有。
我第二次接触郭博士是2020年12月。第一场雪缓缓飘落,素裹京城。那一年,人教社举办第二届中小学教材论坛,主题是“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我提交了论文《人教社第五套统编小语教材体系特点》。
郭博士主持会议。他引经据典,谈吐不凡。茶歇时,我与他合影,留下了美好的瞬间。
两次会议,我都见到了郭博士,也都参观了人教社的“百年中小学教科书陈列馆”。在叶圣陶先生的“书房”驻足,“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的情愫教育了我;与郭博士深入交流探讨,他神采英拔的气质感染了我。
再过几天我将去南京参加由人教社举办的“第十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活动,聆听郭博士的报告《教师的研究旨趣》。
再次相逢慰平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