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稿旧事
(2023-08-17 05:22:24)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在东北松花江上,有一座小县城,叫双城堡。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在郊区的一所小学做代课老师,教语文,月工资31块5角。
读初中时,我就喜欢语文,作文时时被老师表扬。工作后,舞文弄墨已成习惯,常写一些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小文章,寄给报社。
那时投稿,唯一的途径就是邮局。不用贴邮票,邮资报刊总付。只要在信封左上方写上“稿件”二字,或把右上角剪掉,往草绿色邮筒一丢就完事。
其时,信封的要求也不十分规范。为了省钱,我常以牛皮纸,依尺寸大小,裁剪粘贴,自制信封,照样可以装稿投递。
一日,我到供销社买东西,恰巧,在门口垃圾箱里捡回几张包装用过的牛皮纸。回到家里,将其展开熨平,找来剪刀和糨糊,按着操作程序,先裁后剪再糊,只用了半天的工夫,就手工制作了100多个标准信封。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直到今天,我还保留着一打子没用完的自制信封。50多年了,由于多次搬家,加之保管不善,这些信封早已变色发霉了,但我还是舍不得丢弃。
后来,不知何故,各报刊社纷纷发表声明,不再承担邮资总付,作者投稿,自付邮资,如需退稿,请附上足额邮票。
40年前,寄平信邮资8分钱,也就是说,只要不超重贴一枚8分钱的邮票即可。
每次到邮局寄稿件,我必须先到大厅买邮票,贴好后,再走到室外,在门口把稿件投进邮筒里。在我看来,这样做太费事。后来,为了省事,我干脆搞一次性消费,每每多买些邮票,放在家里,稿件写好后,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在上班的路上,路过邮局,就顺手完成了投稿任务。
一次买多少邮票呢?我习惯买25枚,正好两元钱。
有一天,我走进邮局,掏出两元钱:“买邮票。”
工作人员问:“买几枚?”
我说:“两元钱的。”
工作人员看看我,在整版的邮票上数出25枚,从柜台里递将出来。就这样,一来二去,邮局营业大厅的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了——一个戴眼镜的瘦瘦的高高的走路很快的年轻人。
一日,我去邮局,刚一推门,就隐隐约约地听见里面有人说话:“‘两元钱’来了。”当我快步走到柜台前时,25枚邮票早已准备好了。从此,我在双城教育界便有了第一个绰号——两元钱。
那个年代,稿件都是手写的,我也未能免俗。写稿需要稿纸,学校每学期都发稿纸,每人一本。校长见我喜欢投稿,每次多给我一本,用完了,我就自己花钱去买,每年开销也不少,但我并不心疼。虽然大部分时间无只言片语发表,更谈不上有稿费收入,我也乐在其中。
我家有个亲戚,在镇里的一家印刷厂当厂长,是县劳模,我称他为二叔。记得有一天晚上,二叔来我家,让我给他修改一份发言稿,说是要在县里经验会上交流。我二话没说,在灯光下,连夜为他改稿,直至天亮,二叔甚是感动。据说,二叔的发言非常成功,博得阵阵掌声,且经久不息。来而不往非礼也,没过几天,二叔派人给我送来50本稿纸,都是400字的,足有一尺多厚,作为酬金。真是缺啥来啥,正合吾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投稿,不用信封,不用稿纸,不用邮票,电子邮箱,鼠标一点,“飕”地就投出去了,真便捷。即便如此,我还是怀念从前的投稿方式,因为那是一抹乡愁,永远萦绕在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