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金声谈教育写作

(2023-08-08 16:59:50)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我热爱教育写作,开笔较早。1971年,我在农村当民办教师时就喜欢舞文弄墨,常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事件和做法,通过思考和研究,诉诸笔端,一直坚持到现在,50多年,乐在其中。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点点认识、做法和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教育写作的意义

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教育写作意义重大,概括说,有四大好处:

第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经验总结与理论指导,经验总结离不开日常记录和分析,理论指导离不开专业阅读与思考,而写作能让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高度融合,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第二,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一般情况下,中小学教师不需做理论研究或基础研究,但是需做实践研究或行动研究。教师研究的目的是提升教学水平,获得教学专业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同时提升自身科研能力。

第三,有助于交流教师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通过交流可以彰显价值、扩大影响,研究成果要交流就需要物化。研究成果的物化形式很多,教育论文是成果物化的高级形式之一,写好教育论文、发表教育论文是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第四,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名普通的中小学教师,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卓越教师,甚至享誉全国的名师,离不开教育写作。换言之,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始终如影相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论文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二、教育叙事的写作

何谓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指教育工作者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发生、现在的影响以及未来期待的描述与诠释,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构建教育生活意义的研究方法。好的教育叙事=一个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常见样式有两种:一是先叙后议式;二是边叙边议式。

请看我的小文《心中要装着学生》: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一所村小学教语文。那时,“文革”刚刚消停。严寒过,坚冰融,深孚众望的邓复出后,最先过问的是教育。因此,广大教师最先听到了潺潺春水轻柔的歌声,小学语文教学也最终结束了以读毛语录为主的那噩梦般的十年,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一天,老校长在会上高兴地说:

“学校要搞‘教学周’活动,从高年级到低年级,所有学科人人上公开课,每天一个学年,大家互相切磋教艺,交流思想,最后咱们选出一位教学能手,参加公社比赛。”

当时,我教六年级,当然首当其冲。为了显示我的“才华”,我选了一篇难度较大的长课文,那就是《小英雄雨来》。整个教学分四步进行的。

第一步:介绍作者管桦。

站在讲台上,我激动地注视着那一张张光洁而又略带稚气的脸,振振有词地说:“同学们,这篇小说的作者是管桦。管桦,原名叫鲍化普,河北丰润人,生于1921年。管桦在小学读书时就接触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书,并且爱听民间故事。稍长,受表兄翟俊臣的影响接触了鲁迅、高尔基的作品及文艺性杂志,开始练习写作。1941年,到冀东作报社记者,开始发表文章。话剧《三百人和一条枪》是他的第一个成功的剧本,小说《辛俊地》发表后,曾引起文艺界的讨论。”

评课时,老校长说:“学生听了你的这番介绍,我发现他们个个晕头转向,这哪是简介作者,纯属是给中文系大学生讲文学概论,太深了,太难了,得马上改过来。”

第二步:概述故事情节。

我眉飞色舞地说:“优秀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儿童雨来在与日寇斗争中,巧妙地掩护了自己的同志,并在敌人的屠刀下胜利脱险的故事。小说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大家读后一定会喜欢他的。”

交流时,老校长说:“‘情节生动曲折,形象鲜明生动’这样的话应当让学生在读后自己说出来,你这样处理,叫越俎代庖,这怎么能行呢。”

第三步:动情范读课文。

朗读是我的长项,我有一定的驾驭有声语言的能力,对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做过专门研究。范读时,我基本上把这篇小说的书面语言变成了有生命的诉诸人的听觉的活生生的有声语言,效果非常好。

座谈时,老校长说:“白金声的朗读,不是简单的‘照字读音’,而是在具体、细腻、真切地感受作品的基础上,能全面、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把小说读活了,这一点难能可贵。”

第四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时,我用了将近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分析雨来的人物形象。最后我说:“雨来之所以能和敌人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这与他平时所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雨来上夜校时出现的,写出了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第二次出现在雨来被鬼子毒打,鲜血直流的情况下,血滴溅在课本上,用来烘托雨来热爱祖国的决心和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

研究时,老校长说:“文章比较长,可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思考,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教师可这样提问:‘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这样设计,效果会更好些。”

最后老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以一颗平常的心上公开课,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学科的性质不能变,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变,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变。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本,胸中有情,手中有法,让语文教学活起来。白老师,你这节课,基本功过硬,语言美,板书美,教态美,课堂教学比较厚重,如果能心中装着学生,把分析变成读讲,那就更美了。”

一晃儿,40多年过去了,老校长的教导牢牢印在我的心里。“如果能心中装着学生,把分析变成读讲,那就更好了”这句话我一辈子忘不了。老校长所说的“心中装着学生”,就是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学习语文的自主权。从第一次上公开课到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走过了40多年的春华秋实,在行进的路上一程山水一程歌,所有这一切得感谢老校长对我的指导。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不断否定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一个观点,那就是要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把握学科的本质是一切教学的根。我明白,语文教学对于我来说,是要用一生的智慧和心去浇灌的。

三、教学案例的写作

何谓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撰写教学案例需要对某个现象或某种情况,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提炼出重要的、鲜明的、深刻的、有指导意义的主题。

请看我的小文《一刻钟的语文教学》:

有一年,我的弟子领着学生学完了《穷人》这篇课文,离下课还有一刻钟,我不怕谫陋,来了个狗尾续貂。

师:《穷人》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还有15分钟下课,我想斗胆地占用一下,行吗?

生:欢迎白老师上课!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再读读下面的句子。

生:(读)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桑娜沉默了。

师:还记得吗,《小珊迪》最后一段是怎么写的?

生: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是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师:西蒙死了,小珊迪也死了,真叫人痛心。同学们注意,作者写他们与世长辞,都用了一个“死”字。在现代汉语里,“死”这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请大家说说“死”的同义词都有哪些。

生:逝世。

生:长眠。

生:丧命。

生:牺牲。

师:这些词语中,既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作者写他俩离世,为什么都用一个“死”字呢?

生:道理我说不清楚,我认为不能用别的词,只有“死”字最恰当。

师:“死”是中性词,在感情色彩上,既不褒,也不贬,用在像西蒙、小珊迪这样的小人物身上比较合适。褒义词语和贬义词语的运用,直接反映人们的态度、立场和感情,千万不能乱用。下面我考考大家,是否能准确地运用“死”的同义词。

师:用在刘胡兰身上。

生:就义。

师:用在黄继光身上。

生:牺牲。

师:用在白求恩身上。

生:殉职。

师:毛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白求恩同志……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你们说得非常准确!

师:用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

生:逝世。

师:用在一般人身上。

生:去世。

师:用在坏人身上。

生:毙命。

师:我批作文的时候,发现一个病句,请大家帮我改一改。(小黑板:这次敌人共来了两个突击大队,牺牲的有一大半,剩下的几个也丢盔卸甲地直往海里逃。)

生:把“牺牲”改为“丧命”。

生:把“牺牲的有一大半”改为“被歼灭的有一大半”。

师:改得好。下面我们再欣赏几个句子。(小黑板:1. 轰隆隆,哗啦啦,轰隆隆,哗啦啦,炸得侵略者,嗨!回老家。2.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3. 元旦刚过,敬爱的周与世长辞;七月盛夏,朱委员长不幸逝世;九月,毛又永远无可挽回地离开了人民。)

师:这些句子,用词准确、鲜明、生动,有的庄重,有的诙谐,有的平实,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师:下面咱们练习写句子,不直接说死亡,用种种说法来婉言指称。

生:(动笔)

师:把你们写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战斗打响了,一顿饭的功夫,鬼子就全部呜呼哀哉了。

生:就在姥姥离开人世的那一年冬天,满脸皱纹的姥爷也走了。

生:奶奶有个最小的妹妹,不到五岁就夭折了。

生:爷爷嘱咐我们,等他百年之后,骨灰一定撒在大海里。

生:书上说,台儿庄战斗,我军将士阵亡约五万余人。

师:台儿庄大捷,激战了一个多月,不能用“战斗”这个词,这个词太小了,应当用——

生:战争。

生:(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这个词太大了。

师:“战斗”太小了,“战争”又太大了,那么,哪个词比较合适呢?

生:战役。

师:好!

生: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永垂不朽!

师:关于死亡的婉言词还有很多,如寿终、作古、安息、永别,等等。我们要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否则会犯原则性错误。好,时间到了,下课。

教学感言:有些事物或现象,人们从来不愿意直说。最突出的就是关于死亡。所以,在现代汉语里涌现出许多“死”的同义词,其中既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还有中性的。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些同义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学完了《穷人》一课后,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一刻钟内,围绕一个“死”字,我领着学生做足了文章。我敢说,这是不掺杂质的语文课,一刻钟的教学,清晰地指向一个目标: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课愈来愈不像语文课的当下,坚守语文这块“一亩三分地”,让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得到保护,我做到了。

四、教研论文的写作

何谓教研论文?教研论文是指围绕学科教学的某个点,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可资借鉴或值得推广的做法或想法的文章。它既可以是自己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是其他老师做法的提炼,更多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老师的经验荟萃,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特点。

 

我觉得中小学教师的完整工作流程,应当包括读书、教学、科研、写作四项活动。他的专业知识如同一棵大树的根系,他的教学实践如同大树的枝干,他的科研活动如同大树的花朵,他的教学论述如同大树的果实,这四者相辅相成,是一个相互为用的系统工程。会教是合格教师的标志,能研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写好教研论文,则是专家型教师的标志。

开始搞教育科研时,我也遭遇了“方法误区”,看着什么课题呀、假设呀、自变量呀、因变量呀、信度呀、效度呀等一套又一套的规矩,实在头晕,因为那时我对教育科研还没有入门。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育科研其实并不那么神秘,就是选择一个题儿,确定一个法儿,根据一个理儿,写出一篇文儿,这就是我的教育科研观。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常常是我思考的问题。选题要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精一点,要把大题做小,把小题做大,做有用有效的教育科研。

开始写作时,我不懂为文之道,文字拙笨,尽管有时日吐千言,怎奈笔力不够,常常自觉满纸荒唐。后来,在朋友的启发下,我练习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在撕开拼拢折来叠去中,逐渐掌握了一些锤炼语言的方法。

我写教研论文有八点体会:

1.选题要新。众所周知,“文贵创新”。选题时要见人之未见,想人之未想,要突出一个“新”字,切忌人云亦云,步人后尘,重复劳动,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撰写教研论文为了避免“撞车”,可以找盲点、寻疑点、取逆向、拾边角、攻冷僻、检芝麻。

2.标题要精。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应当是零修饰,要表达准确、简洁明了,不能冗长、烦琐,要使用陈述句,不用感叹句或祈使句。另外,少用“研究”这样的词汇,如比较研究、实践研究、应用研究等,这样的词汇太常见,不能激起大家阅读的欲望。

3.立足要高。所谓立足要高,就是指撰写的教研论文要站在教育“三个面向”的高度,以教育发展的新走势,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现行的《课程标准》,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为依据,去观察、分析教育教学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4.射点要准。所谓射点要准,就是指撰写的论文能切中时弊,符合教育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如当前国家提倡“双减”,写这样的文章,对教改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想写出射点准的文章,平时应当有计划地直接观察,取得感性材料,然后进行分析研究。

5.切口要小。所谓切口要小,就是指撰写文章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遵照“宁凿一口井,不挖一条沟”的原则,选题不宜过大、过泛,做到小题目写大文章。这样,有利于文章深透开掘,富有新意。这类文章的篇幅可长可短,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准则,使人读了受到某一方面的启迪。

6.结构要清。教研论文的基本结构分为绪论、本论和结论三大部分,基本结构安排得当,能使文章论点突出、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教研论文就会显得完整、严谨、顺畅、匀称。绪论犹如“凤头”,小巧精致;本论当如“猪肚”,充实饱满;结论恰如“豹尾”,刚劲有力。

7.语言要平。教研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不需要刻意追求“生动、活泼”,或者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多么丰富的词汇,我们需要的是用平实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楚完整即可。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所写的教研论文,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语言文字法,做到文字规范、词语规范和语法规范。

8.标点要正。标点符号的使用,要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1230日发布,201261日开始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为标准,符合该标准的就是规范用法,不符合该标准的就不是规范用法,大家一定要恪守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主持教学大赛
后一篇:那半部残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