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教学大赛
(2023-02-09 05:56:04)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3月,正是广西“花开红树乱莺啼”的季节。第26届“创新杯”全国课堂教学艺术大赛于2009年3月7日至11日在美丽壮观的南宁体育馆举行。我受竞赛组委会的委托,主持语文会场赛事。面对众多专家评委,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登台献艺的参赛选手,面对三千观众,对我这个花甲之人可是一次挑战。
我知道,教学大赛主持人不同于司仪,司仪干的活是一种艺术,一种近似相声、演说、表演和朗诵的综合艺术。机敏大方、口齿伶俐、出口成章、排难解忧是其基本条件。教学大赛主持人更不同于报幕员,文艺节目报幕员需要化妆,以其外观形象、内在气质、个性语言来渲染舞台气氛,把整台节目串联起来。
教学大赛具有明显的选拔性,即优胜劣汰,将选手分等级,排名次,以得分多少论英雄。教学大赛还具有极强的研讨性,赛中的你长我短,赛后的见仁见智,每一个参与者必将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与教益。这就要求大赛主持人要有现代教育理念,善于捕捉时机,掌握分寸,凭借敏锐的课感,见机行事,在双向平等交流中,以婉转、幽默、热情的语言进行专业引领。不能扭捏作态,不能强颜微笑,要积极主动地把握进程,因势利导地驾驭赛事,机智灵活地进行即席发挥。还要对个别参赛选手出现的尖锐问题,话锋犀利,入木三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盛情难却,我只好走马上任了。
简短的开幕式结束之后,会场骚动了。楼上楼下的看台上,有人在走动,有人在打手机,有人在说话,还有的人在吸烟,乱成了一团。休息大约10分钟,上课的铃声响了。我手持话筒,精神抖擞地走进场地中央,用亲切的目光向四周环顾了一下,同时,深深地给大家鞠了一躬,说道:“尊敬的各位校长,亲爱的各位老师,哈尔滨的白金声向大家问好了!”此时,嘈杂的会场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看来,听课的老师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见此情景,我意识到,必须及时调控,否则,将会影响大赛进程。
我提高了嗓门说道:“浩浩宇宙空间,群星闪烁,璀璨夺目,充满着神奇与梦幻;悠悠历史长河,古往今来,兴衰更替,流淌着文明与理想。然而,人类自从成了宇宙的主宰者和历史的创造者,就把那睿智的目光投向了大千世界,寻觅探索那属于自己的东西——艺术。艺术,这个闪光的字眼,攫人心灵,让人心醉。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中的艺术。掌握教学艺术是多少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相聚绿城南宁,共同走进教学艺术的殿堂,欣赏来自全国各地教学能手的教学风采。”
不知为什么,我这个开场白,竟有如此魔力,会场顿时变得鸦雀无声。从我身边学生的眼光中可以看得出来,大家对我的这番话是钦佩有加的。
大赛开始了,头两天安排的都是语文课。共有20名教师参赛,每人40分钟。先是自我介绍,讲清自己是何方人氏,上课内容和形式;接着给学生上课,然后进行才艺展示;最后为专家点评。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报告声中,由工作人员宣布每位选手的最后成绩。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第一天有10名选手结束了自己的比赛。不过,成绩都是平平的,没有太突出的。因为上好一节语文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公开课。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前10节语文课,内容分析多,语言训练少,没有把语文课上成“君子动口又动手”的读写实践课。课堂上,没有把读书放在首位,指导学生纵情朗读,读出声请,读出气韵,读出味道,读出思想。一节语文课下来,如果学生不能把课文读好,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第二天,选手们从中汲取了经验教训,他们纷纷修改了自己的教案,注意了从读入手,读得比较充分了。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有的教师忽视了品词析句,咬文嚼字,领悟神韵。我在主持的过程中,用串联词的形式阐述了我的观点。我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知道语言的妙处,对于语言的美丽之处,教师与学生要像鉴赏家一样细细地把玩,反复品味,吸收其中的营养,而不能走马观花,一带而过。”此说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认可,评委们也频频点头。
0912号选手上场了。她来自福建,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在30分钟内,这位选手用“讲、扶、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了描写梅、柳、杏的三首古诗。第一首是张渭的《早梅》,第二首是杨万里的《新柳》,第三首是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在才艺展示中,她表演了京剧清唱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这位教师的演唱,行云流水,字正腔圆,博得阵阵掌声。
评委让我跟教者聊聊课。我说:“这是我听过的最为简单清浅的一节课。这节课,我不但领会了古代诗人笔下的植物之美,也感受到了您的教学之美。您的课,恬恬淡淡,简简单单,课堂上有生气,有发展,不封闭,不留痕,学生学得轻轻松松,扎扎实实。教师的教学艺术在轻松中腾挪,拿捏得恰到好处。我比较欣赏您的课。”
教者说:“请白老师对我的课多提些不足。”
我说:“我看课,看教学,不看表演,看学生,不看教师,看门道,不看热闹。您的课,教学密度大,30分钟,学生学了三首古诗,第一首教,第二首扶,第三首放,三维目标得到了落实,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了提升。另外,课内教学与才艺展示浑然一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课堂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永远存在着遗憾。您的课上得扎实、充实、平实、丰实,如果让我对您的课提点建议的话,就是在结尾这个环节上。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如奇峰叠嶂起。一堂课波澜起伏,时见高潮,关键在结尾。一节课的结尾留给学生的不应全是‘句号’,有时可以是‘问号’,使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课尾留给学生的还可以是‘感叹号’,让学生感悟知识的魅力,保持不断探索的激情,使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达到‘课虽尽,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至于结尾怎样设计,我想您自有办法。”
这时,教者眼睛一亮,说道:“白老师,您观课评教,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够,晚辈真是受益匪浅!”我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成灵光。我喜欢与青年教师交流,交流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教者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本想拥有一缕春风,现在却得到一个春天。”此时,台上台下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0918号选手是一位男老师,东北人,他讲巴金的《海上日出》。
我坦言,他的课不是上给学生的,而是上给评委,上给听课老师的。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看到的只是教者歌舞书画,旁征博引,说古道今;看不到教师循循善诱的指导和一字一句、一笔一画的示范,看到的只是教者旁若无人的自我陶醉和制作精美、音像俱佳的多媒体课件。看来,教者有取悦评委和听课老师的心理,有太多的个人功利色彩。课上完了,竞赛的成绩当然不理想,一节失败的课使得这位东北老乡的情绪一落千丈。他不好意思地望了望评委,又望了望四周的听课老师,说道:“我从大东北来到大西南,八千里路云和月,能站在这里参赛我就心满意足了,名次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见他有如此诚意,就拍着他的肩膀说道:“恕我直言,咱们是东北老乡,实话实说,你这节课带有很大的浮华之风,表面上看精彩纷呈,实际上,学生并未真正受益。过分顺畅和完美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公开课不拒绝‘漂亮’,但不能刻意追求漂亮。大道至简。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就是带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我们的课上完以后,最终要落实在孩子们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上,各个方面融会贯通。你这节课让我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我建议,要洗尽铅华,剥掉包装。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不以课喜,不以课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你将来必有发展。”
教者紧紧拉住我的手,眼含热泪,说道:“今后,我一定静下心来教语文,也让学生静下心来学语文。老师,再见!”说罢,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会场。
两天的时间过得真快,语文赛场即将落下帷幕。我的结束语是这样设计的:“老师们,本次教学大赛活动语文专场已近尾声。在意犹未尽的回味中您也许会想到自己的课堂。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认真备课,就能教好语文课。事实上,这样的教师,即使‘蜡炬成灰泪始干’,也逃不脱成为教书匠的结果。究其原因,关键是他们只在教材文本和教参文本上转圈子,缺乏一个较大的文化生成带。什么是好课?我认为,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就是好的语文课。教学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唤醒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实现心灵对话,优化生命发展。让我们带着几分收获,几分思考,带着美好的回忆,走向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方教育沃土,去实现新的课程理念,去不懈地追求新的教育理想。今天,我们在山脚下分手,总有一天,我们会在山顶上相遇,让我们用执着与激情努力攀登,去领略语文教学的无限风光!朋友们,再见!”
大赛结束了,回到哈尔滨,我的脑子里时时出现南宁体育馆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