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教研员的体会
(2023-01-27 08:10:45)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教研员是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职业,其专业标准是人格为先、专业为根、能力为重、服务为本,更要终身学习。
早在1974年我就在乡镇教育办做了兼职教研员。1979年,我在县里当了小学语文教研员。从此,在理论与实践断层间的教研工作中让我乐此不疲。我刚当小学语文教研员的时候,双城叫双城县,后来改为双城市,现在叫哈尔滨市双城区。我们单位最早叫双城县文化站,后来叫双城县教育科教研室,现在叫哈尔滨市双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我参加工作时,双城有27个乡镇,80多万人口,180多所小学,3000多名小学教师。
我在县里当小学语文教研员,工作对象变了,由教学生变为专门研究教学、指导和培养教师;工作范围大了,由负责一个班接触一所学校,变为面对全县各个小学,服务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面对新的岗位和压力,我必须不断刻苦修炼,因为不具备“德”、“才”、“学”、“识”,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纯熟的专业技能、丰富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难以胜任教学研究和培养教师工作的。为此,我从当教研员之初,就给自己立下了誓言:做学习型教研员;做实践型教研员;做服务型教研员;做研究型教研员。
从事教研工作以来,我从未改换门庭,从一而终。其间,或培植桃李,或驰骋论坛,或放舟文海,或伏案苦读。
在教研室里,我与数学教研员师桂清老师对桌,她特别喜欢上“下水课”。她常说,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驾船。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教研员如果长期脱离教学实践,不介乎其中,不身体力行,就会对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课堂要素及其组合感到陌生,最终,教研员将会因为自己的肤浅而懊悔,而悲哀。师老师说的有道理,我把她的话奉为圭臬。
1980年4月间,我带领一名青年教师到省里参加小学语文教学大赛,会场设在影剧院,有上千人参加活动。由于这位教师赛前偶感风寒,参赛时病情加重,上完《司马光》第一课时就倒下了。学生在台上焦急地等着,评委反复催促说:“如果第二节不上,就取消竞赛资格。”救场如救火,我作为指导教师,不能让学生失望地离开舞台,更不能让这节即将成功的语文教学付诸东流。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登上了讲台,面带微笑,用温和的语气说:“小朋友们,这节课咱们接着学习《司马光》。”学生惊呆了,台下哗然了,听课的老师在七嘴八舌议论:“变了!变了!刚才是个女的,现在变成了男的;刚才是个矮个的,现在变成了高个的;刚才是个长头发的,现在变成了短头发的。”此时,不慌不忙的我,顺着教者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领着学生读读讲讲,读读画画,读读议议,读读练练,读读背背,很顺当地上完了这节课。评委当场亮分,没想到竟获得了一等奖。有位专家说:“这堂课,不是狗尾续貂,而是锦上添花。整堂课以读为主,‘读’占鳌头,‘读’具匠心,‘读’出心裁,‘读’领风骚,读有目标,读有指导,读有层次,读有质量。老师把课上得如此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此话我实在不敢当。40多年前的那节课,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顺学而教,尊重主体,在预设与生成中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从此,一发不可收,一有时间,我便出现在学生中间。
一个语文教师的完整工作流程,应当包括读书、教学、科研、写作四项活动。他的专业知识如同一棵大树的根系,他的教学实践如同大树的枝干,他的科研活动如同大树的花朵,他的教学论述如同大树的果实,这四者相辅相成,是一个相互为用的系统工程。我是语文教研员,就更应注重教育科研。
我认为,教育科研并不是专家的专利,普通教师也可以搞。当然了,开始搞教育科研时,我也遭遇了“方法误区”,看着什么课题呀,假设呀,自变量、因变量、信度、效度等一套又一套的规矩,实在头晕,因为那时我对教育科研还没有入门。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育科研其实并不那么神秘,就是选择一个题儿,确定一个法儿,根据一个理儿,写出一篇文儿,这就是我的教育科研观。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常常是我思考的问题。选题要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精一点,要把大题做小,把小题做大,做有用有效的教育科研。多年来,我主持、参与多项省级或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八五”期间,搞过“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研究,“九五”期间,搞过“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研究,“十五”期间,搞过“‘一轴两轮’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十一五”期间,搞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与新课标对接”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课题还在省里获得了特等奖,其中“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我认为,教研离不开科研,教研靠科研提升,科研靠教研落实,经验型教研需要科研引领,玄奥式科研需要教研转化。有人问我:“白老师,您又上课,又搞研究,又经常外出讲学,还写了那么多的书和文章,哪来的时间?”我说,我搞研究和写东西都是有感而言,有积而发,有思而作。至于时间,还是鲁迅先生说得有道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一天24小时,除了八小时正常睡眠之外,其余时间我几乎都在工作。上班抓事务,下班搞业务,这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生活方式。孔子做学问,常常达到了“发愤忘食”的程度,我不敢与孔老夫子相比,只是学习。有时我伏案备课,仰面沉思,埋头爬格子真忘了吃饭,乃至爱人和孩子千呼万唤,才清醒过来。有时激情提起我的精气神,使我心血来潮,灵感突发,不能自已,常常夜半时分披衣而起,凌晨三点奋笔疾书。我的许多文章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写出来的。
大千世界,各有各的活法:有的沉湎灯红酒绿,有的追求权势金钱,有的喜欢轰轰烈烈,有的乐于淡泊宁静。我是属于那种愿意坐冷板凳的人,“板凳要坐十年冷”这是我甘于寂寞,潜心研究语文教学的劝勉之言,我始终是这样做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论文、课题漫天飞舞,业绩成果五光十色,在许多人眼里,科研没有春种秋收,更非十年树木,而像生产线,以为电闸一推,成品就出来了,其实那是抄来抄去的学术泡沫。而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其理论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也还有一个过程。教育科研像农业、像林业,不可能一夕成功。对我来说,在教育科研上永远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搞科研需要有“三劲”,即钻劲、挤劲、韧劲。没有钻劲,就深不了;没有挤劲,就干不了;没有韧劲,就干不好。多年来,我对教育科研不离不弃,竭尽驽钝,不懈实践,不断探索,不辍研究,真正达到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境地。
科研毕生事,甘苦寸心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如果让我单就写作而言,体会有三:
第一,“立足”要高。所谓“立足”要高,就是指撰写的教育论文要站在教育“三个面向”的高度,以教育发展的新走势,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现行的《课程标准》,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为依据,去观察、分析教育教学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个文件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不少于260万字,且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到底如何?依照国家的要求还存在哪些问题?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审视与对策》。
第二,“射点”要准。所谓“射点”要准,就是指撰写的论文能切中时弊,符合教育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道前人所未道,作前人所未作”,对教改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想写出“射点”准的文章,平时应当有计划地直接观察,取得感性材料,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例如,2000年,我在城乡看了上百节小学作文教学课,其中,既有作文指导,又有作文讲评。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经过分析,我概括为八个方面:重表达,轻育人;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轻口头;重记叙文,轻应用文;重课内,轻课外;重指导,轻讲评;重范文,轻“下水”。作文教学要素质化,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摆脱困境,走出误区。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对当前作文教学八种倾向的分析》。
第三,“切口”要小。所谓“切口”要小,就是指撰写文章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遵照“宁凿一口井,不挖一条沟”的原则,选题不宜过大、过泛,做到小题目写大文章。这样,有利于文章深透开掘,富有新意。这类文章的篇幅可长可短,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准则,使人读了受到某一方面的启迪。例如,2002年,我开始接触新课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有很多感受,但要写文章,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和盘托出。“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我想到了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一句名言:“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我写出了一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文章,题目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文章提出了我的观点:字要规规矩矩地写,书要仔仔细细地读,话要清清楚楚地说,文要认认真真地作,这是儿童少年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
写几篇论文就是搞教育科研了?其实不然。教学论文可以是一般教师成为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仅有教学论文或写几篇论文是绝对不能成为一个特级教师,绝对不能进入教学的高境界。写论文不能沽名钓誉,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东拼西凑。我的教育教学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做教研员以来,我先后出版了《实用语文学习法》《实用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作文知识与小学作文教学》《家长教孩子学古诗》《语文德育渗透艺术》《小学古诗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家庭语文教育艺术》《教师必备的十项修炼》《怎样当老师 怎样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精解》《我为语文而来》《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中国语文教育五千年》《讲台上的智慧》《相伴语文》《白金声与小学语文教研艺术》《我们都是语文人》《我的语文教研人生》。其中11种被黑龙江省图书馆纳入馆藏文献,9种收藏于杭州小学语文博物馆,3种陈列在中国语文教改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