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书上备课
(2023-01-23 04:09:46)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我常说,在备课上多花点时间,如根上浇水;在课堂上靠增加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似叶上施肥。为此,我喜欢在书上备课,属于另类。
1975年,老校长退了,转来一位新校长。新校长是一位女士,姓庞,50多岁,皮肤白晳,微胖,我们都称她“胖白”。“胖白”校长从来不检查老师的备课笔记,但天天都听我们的课,下课后,她总是从教师教得是否有效和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来和大家交换意见。为了把课上好,不让校长挑出毛病,我认真钻研教材,仔细了解学生,将大量的笔墨落在书上,在教材的天头地脚和字里行间进行圈、点、批、注、勾、画,诸如作者介绍、正音正字、词语解释、段落划分、中心思想、板书设计,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统统写在书上。有时教材空白处写满了,我就在每篇课文的后面粘贴话页。一学期下来,一本书加厚了两三倍,里边密密麻麻都是我的手迹。拿着这样的教材去上课,看一眼一目了然,讲起课来得心应手。
有一次,“胖白”校长一反常态,突然要看我们的备课笔记,说是近日县教育局领导要来学校检查教学工作。无奈,我只好把课本呈上。第二天,全校的备课笔记发下来了,“胖白”校长在我的语文书上用红笔写了20个字:“新颖独特,彰显个性,以简驭繁,操作性强,妙不可言。”从此,我养成了在书上备课的习惯,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包括给老师辅导教材讲解大纲和课标也是如此。
在书上备课,我把它看作是一种勇气和尝试,是向重数量,轻质量,重格式,轻内容,重统一,轻创新,不允许有另类八股式文牍教案的挑战。当然,这种做法还值得讨论,但对我来说至少要坚持下去。
毋庸讳言,“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能力差”长期以来成为困扰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大难题,其实,解放和松绑教师,课堂教学满盘皆活。现在很多教师都是戴着枷锁跳舞,由于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作祟,他们每天都在重复着千人一面、千课一式的抄写教案的劳动,浪费时间,消耗精力,我老伴就是一例。我老伴也是小学教师,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看完了电视,正想躺下休息,只见她还在灯下奋笔疾书呢。我感到奇怪,问道:“你在写什么?”她百无聊赖地答道:“备课。”我走到老伴身旁,一边给她轻轻按摩双肩,一边关心地问道:“这节课什么时间讲?”老伴漫不经心地说:“上周就讲完了。”我不解地问道:“你怎么才备课?”她苦笑着说:“我把课备在两张纸上了,明天校长要检查备课笔记,我的备课薄上少一节,趁你看电视,我把它补上,不然,学校要扣分的。”我说:“你这样做,是戴草帽打伞——多此一举。与其重抄教案,不如写点教后反思。”老伴表示无可奈何。
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备课信息经过加工后输出的过程。教案的编写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考虑变化性,灵活运用,避免死板教条。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写教案也是如此。学校不必统一格式,更不必统一标准,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校长不妨多听听课,在课堂上看看老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怎样,与师生面对面交流,那多好啊!这样的教案是立体教案。也许我的观点有点偏激,想借贵刊一角亮出来,以求争鸣。(出处:《新课程》200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