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作文教学思想
(2022-11-30 04:09:10)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我国古代作文教学有着极其丰富的宝贵的经验,古人在作文训练中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门径,发表了一些很好的见解,至今仍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研究。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传统的作文教学经验,赋予旧的经验以新的生命,使它得到发展,对于研究今天的作文教学理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着这个目的,本文对传统的作文教学做一些探索,从七个方面谈谈学习体会。
1.体察事物——作文训练的前提。
作为文章,无论是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还是写纷繁的社会生活,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科学地细致地了解客观事物。我国传统的作文训练,很注意培养观察能力,不少作家能从生活是写作的本源的高度认识到体察事物的重要。王夫之认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姜斋诗话》)写戏不能面壁虚构,李渔说:“王道本乎人情,凡作传奇,只当求于耳目之前,不当索诸闻见之外。”(《闲情偶寄》)赋诗不能凿空结撰,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间词话》)作文不能凭空臆造,梁启超说:“未动笔之前,先要观察事实和事实的关系,究竟有多少处主要脉络,把全篇组织先主出个系统,然后一切材料能由我自由驾驭。”(《作文教学法》)由此可见,一切写作活动都离不开体察事物。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前提。
怎样锻炼观察能力呢?韩愈指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他还说:“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均见《韩昌黎先生集》)这就是说,要善于观察事物的特征——“睹其异者”,要善于把自己体验最深的“珍爱者”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培养锻炼了观察力。
古人重视写作训练中培养观察力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因为观察是一种对生活现象进行主动的、积极的感知过程。训练学生有目的观察事物,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感性材料,在写作中唤起更多的联想和想象,而且能从比较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写作训练必须从观察入手,教给学生人、事、景、物的基本观察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发展思维——作文训练的核心。
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古人早就予以强调。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章句上》)我们知道,写作活动,从动机萌发,到文章形成,整个构思、行文过程就是思维活动过程。就其形式看,有两种,一种是抽象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二者缺一不可。崔学古说:“作文须先闭目静坐,理会题旨”,“思本题中有几层意思,孰为正意可用,孰为旁意可删。一篇体段,及文之光景,具在胸中,然后下笔。”(《学海津梁》)这是写作中的抽象思维。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这是写作中的形象思维。总之,审题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那一样也离不开思维,思维是作文训练的核心。
3.多读博览——作文训练的基础。
古人强调读对写作起很重要的作用,认为多读博览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扬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文。”(《答桓谭论赋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文》)万斯同说:“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石园诗文集》)欧阳修说:“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欧阳修全集》)
为什么读对写能起如此巨大作用呢?程端礼引用果斋先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读写之间的关系:“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解释说:“多读,而又得父师良友指点,则书中义理与作文法度,了然于心,握笔构思时,自有确然见解,天然议论,出于心手。”这里对“义理”和“法度”的“确然见解”,就是上面比喻中的“销铜”和“模子”,内容和形式问题解决了,作文时自然一挥而就。
要写文,首先要读文;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文。这是古人的经验。而读书又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概括起来,古人读书讲求精读、深思、札录。朱熹说:“读书须是仔细,逐句逐字,要见着落。若用工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朱子语类辑略》)朱熹又说:“余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训学斋规》)李光地说:“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抄撮一次之功多也。”(《溶村集》)从上面的论述看,只有精读,伴之以深思和札录,才能“破其卷而取其神”,从中获得借鉴,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词意并重——作文训练的原则。
前人训练学生作文,主张词意并重。“词”又称“义”,即辞章;“意”又称“道”,即思想。作文应该以“意”为主,以“道”为根本。但是好的“意”正确的“道”必须用恰当的“词”和好的“义”表达出来。郝经说:“道非义不著,义非道不生。”(《陵川集》)唐彪认为:“意与词相为联属者也。”(《读书作文谱》)章学诚说:“义理不可空言也,博学以实之,文章以达之。”(《文史通义》)崔学古训练学生作文的要求是:“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此为行文要务。”(《少学》)
古人所说的“义”“道”都是封建主义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但是强调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观点和主张,提倡文道统一,对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文,总是由写作者将诸多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溶于文章之中,其褒贬抑扬、喜怒哀乐、真伪善恶、性情志趣总要跃然纸上,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世界观。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健康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爱憎立场,就必须在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气息,独创的精神,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出美的灵魂。这就是当今作文训练的根本任务。
5.模仿范文——作文训练的途径。
古人认为,儿童作文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沟通读与写的桥梁。刘知几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模拟》)又说:“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模拟》)朱熹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子语类》)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在他们学习写作之初,都经过模仿练习这一阶段,就是在他们有了很高的写作水平的时候,为了学习某种新的表现手法,也需要模仿。白居易的诗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就是由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脱化而来的;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由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点化而成的。
模仿什么,怎样模仿?古人的一些主张是值得重视的,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条是模仿名家名篇。朱熹说:“大率古文章皆是行正路,后来杜撰的,皆是行狭隘邪路去了。而今只是依正的路脉做将去,少间文章,自会高人。”(《朱子语类》)研究历史上大作家成“家”的过程,可以看出,他们总是学了前世名家的文章,吸取其所长。另一条是不袭古人诗文,王守溪说:“所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今读欧文,不觉其为韩也。若拘拘模仿,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矣,所谓师其神,不师其貌,此最为文之真诀。”(《读书作文谱》)模仿古人,不袭古人,这是学习古人的正确路子。因为古人写的是彼时彼地的人和事,而学生写的是此时此地的人和事。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今天的内容,文章是自己的,而抄袭古人则是毫无意义的,也达不到练习作文的目的。
模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本领,是创造的准备和起点。从心理学角度看,模仿是学习作文心理上的需要,也是作文教学的必要手段。因为任何学习,开始阶段都离不开“依葫芦画瓢”,从这一点来说,模仿是作文训练一条必由之路。
6.先放后收——作文训练的步骤。
古人一向主张训练学生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首先鼓动学生大胆地写,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要求精炼严谨。谢枋得说:“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文章轨范》)欧阳修在《与渑池徐宰》中指出:“作文之体,初欲奔驰,久当撙节,使简从严正,时或放肆以自舒,勿为一体,则尽善矣。”古人认为,学生练习作文,必须经过一个由放到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章逐步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奇到平,作文水平也就逐步提高了。这是符合学习作文的一般规律的。初学者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惧情绪,如果鼓动他们大胆地写,尽情地写,发挥其想象,扩展其胸臆,会打消他们的畏惧情绪。文章的形式虽然粗糙,但内容都比较丰富,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炼,就会逐步提高。如果违反这一规律,学生刚练习作文,就在文章上作很多规定,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不仅会使他们感到作文很难,而且也不可能达到要求。
初学阶段既然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写,那么教师批改作文的时候,就不要改得太利害,以免挫伤学生的信心和兴趣。王日休说:“若改小儿文字,纵作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作得十八分是了,方可尽改作十分。若只随他立意而改,亦是一法。”(《速成法》)唐彪也说:“先生于弟子之文,改得不佳者,宁置之……盖不可改而强改,徒费精神,终不能亲切条畅,学生阅之,反增隔膜之见。唯可改之处,宜细心笔削,令有点铁化金之妙、斯善矣。”(《父师善诱法》)从这些主张来看,前人在作文训练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经验,显然是值得重视的。
7.多作多改——作文训练的方法。
古人认为:“读”不能代替“写”,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多写勤改。李渔说:“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闲情偶寄》)欧阳修认为,要写好文章,“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东坡志林》)为什么“读书以熟为贵,作文亦然”呢?(《梁章钜语》)唐彪指出:“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读书作文谱》)总之,要手笔熟,唯有多写,这是符合从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的。
文章贵精,文不厌改,任何作品只有反复修改才能臻于完善。这是因为反复修改是一切创作的规律,又是一切创作的一段不可逾越的路程。梁章钜在《退庵论文》就提到:“百工治器,必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其理一也。”唐彪也说:“文章不能一做俱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读书作文谱》)多改,目的在于深入揣摩,一方面可以达到牢固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同时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习惯。这是古人在作文训练方面非常突出的一条经验。
多改并不是依赖老师给改,而是要求学生自己修改,不是只指个别词句的润饰,而是指通篇文章的指点。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引武叔聊的话说:“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不但多改,而且还要反复地改。唐彪说:“文章初脱稿时,弊病多不自觉,过数月后,始能改窜。其故何也?凡人作文,心思一时多不能遍到,过数月后,遗漏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又当其时执着此意,即不能转改他意,异时心意虚平。无所执着,前日所作有未是处,俱能辨之,所以易改。”(《读书作文谱》)
从以上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作文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作文训练是综合性的训练。要想作文教学奏效,学生作文进步快,就要力求具备这样三个条件:一定的思想认识,一定的生活感受,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这三个条件是作文的前提,又是训练的结果。
第二,作文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作文训练必须坚持多读、勤写的原则,以读悟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促使学生“自我运动”,在读写实践中提高作文能力。
第三,作文训练要讲究科学性,体现序列化,既不能停滞不前,又不能躐等求进,要循序渐进。作文训练应当沿着从说到写,从述到作,从放到收的路线,不断前进。
第四,作文训练,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或引导,或诱导,或指导,本着教方法、给规律、练能力、育情操的原则进行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