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金声
白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85
  • 关注人气: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国古代阅读教学九法

(2022-11-28 05:21:05)
标签:

白金声

分类: 朋友茶座

我国古代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后来,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学校又被称为书墅、私塾、学堂等。在学校上学,主要是学语文。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语文”,独立设科于20纪初(1904年元月)。在此之前,一直上溯到西周学校产生以后,其间漫长历史时期内的语文教育,我们称之为“古文教育期”。古代的语文教育是广义的语文教育,文、史、哲不分,甚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不分,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从春秋战国末期起,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前后近三千年。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如果说语文教育是一座高山,那么阅读教学则是其主峰。阅读教学有很多方法,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上更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宝贵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现略述如下:

方法一——读。

读,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正所谓集腋成裘、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在我国曾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这就是说,读得多了,就能理解文章的意义;读得熟了,就能学会文章的写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解之为“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这说明,读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形式的基本方法。所以,古人提倡多读、熟读、细读、苦读,从读的作用来强调这一方法的重要意义。此外,古人还认为熟读文章,作文就不会感到困难。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从读法的角度看,朗读则是最佳的方法。朗读的表现形式是用明朗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其过程就是探寻文字语言义蕴的过程。朗读可以感受文字作品中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帮助读者以声解义,并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朱熹对朗读有要求,他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为什么如此关注“读得字字响亮”,而且要做到不误、不少、不多、不倒一字呢?这是根据汉字特点所决定的。汉语源于孤立型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以字为单位,一个字兼具了形、音、义三码合一的功能,又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于其中,所以,每个字都有丰富的内涵,都必须予以关注,不可有误。

方法二——思。

为了避免读书之法使用不当所造成的弊端,古人在阅读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了“思”。孔子有“学而不思则罔”的名言,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如同走进了迷宫之中,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了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便是此意。孟子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读书时要有自己的理解与观点,死读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阅读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令自己的大脑成为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关于读书,朱熹有“三到”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阅读是从文字符号中提取意义的心理过程,朱熹的读书“三到”说正是基于阅读的生理机制提出的。他认为,读书要充分调动人的手、眼、耳等感官,方能使阅读获得全方位的效益。当然,阅读从根本上来说,是心智活动,因此,朱熹又说“心到最急”。王夫之对阅读中的思考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与“思”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他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此话的意思是:学习的内容越是广博,则思考能走得越远;而当思考遇到困难时,则学习必然更加勤奋。当然,在学与思之间还要有一座桥梁,古人认为就是“疑”。陈献章说:“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方法三——问。

古人创造“学问”一词就已表明“问”的重要意义。要得到学问,必须既“学”又“问”。王充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唐彪认为,二者相比“问尤紧要”,说“天下无不问而自知之理。”所以,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就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学生从提不出问题,到产生问题是一大进步;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学习才能深入,认识才能提高,知识才能得到丰富。朱熹说:“若用功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他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从无疑到有疑的过程。唐彪的意见完全与此相同,他认为:“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这样学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当学生不善于提问时,教师可以提一些问题问学生。王筠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诘问之,令其善疑,诱以审问。”唐彪还主张“驳问”。一种是:在学生复讲过程中,教师加以“驳问”,“层层驳问,如剥物相似,去层皮,方见肉,去层骨,方见髓,书理始能透彻,不可忽见大意,即谓已是也。”另一种是:教师讲解时,学生向教师提出驳问,他说:“先生所讲未彻处,弟子不妨心己见证之。或弟子所问先生不能答,先生即宜细思,思之不得,当取书考究,学问之相长,正在此也。”不论是提问还是驳问,其目的都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阅读能力。怎样才能做到“问得好”和“答得好”呢?《学记》中用两个比喻来说明:“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说明提问题应由易到难,逐步接触到关键问题,以启发答者深入理解。回答问题时要认真领会问者意图,根据要求去思考、回答,如果善于答问,教学将事半功倍,不善于答问,则事倍功半。

方法四——讲。

古人认为教师讲解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也。”王筠的这一言论,强调了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古人主张,教师的讲解以简约易晓为好。《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论语》中记载孔子讲学时就非常善用言简意赅、发人深思的语言,使学生心领神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等等。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时,也是三言两语,抓住要害,富于启发性。例如《论语·学而》中有一段记载,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孔子很善于用简明的话语启发诱导,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而学生心领神会,顺着教师引导的思路展开联想,举一反三,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讲”和“读”应该怎样安排呢?吕绅主张先读后讲,他说:“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书,理会一遍,方与讲解,讲解只用俗浅,如闾阎市井说话一般。”唐彪则主张随读随讲,他说:“书随读随,则能明晰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所读者盈笥,亦与不读者无异矣。故先生教学工夫,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也。”无论什么说法,讲和读要紧密配合,这一看法则是一致的。

方法五——背。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特别注重背诵。因为背诵是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深入领会课文,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无一例外地要求学生诵读如流。背诵成为传统语文教育中最基础的“硬件”。在书院和私塾里,教师有声、有色、有情、有韵的范读后,要求学生微闭双眼,轻声吟诵,要读出文气,读出感情,并且当堂背诵,下次上新课前,还要检查学生旧课背诵情况,背得不熟不上新课。古代教育家对“背”也有很多论述。朱熹说:“教人读书须成诵,其道学第一义。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学生背诵,教师还要认真指导。唐彪说:“凡经书文章既解者,必宜令学生复解始背,用心参究,不然,模糊错误居大半矣。”由于书熟口滑,学生背诵时多出现遗漏字句或字句错乱的现象,为此,唐彪提出要求:“学生背书,必须使其声高而缓,先生用心细听,则脱落讹误之处,了然于耳,然后可以记其脱误,而令其改正。若声轻而且速,则不及察矣。又有书不能背,倩同堂之人哄然读书,以乱师之听闻者;又有书不能背,将所读之书,或书之掌中,或书于片纸偷视而背者。凡此诸弊,为师者亦当时时觉察也。” 在背书中,学生作弊现象当然不会很多,但如果教师不注意,就会纵容学生的错误行为,很可能贻误其终身,所以,教师在检查学生背诵时,态度一定要认真,这样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少年儿童如“日出之阳”,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他们智窦初开,求知心切,善于记忆,此时背的,如石上刻的。农时不可违,学时也不可违,趁他们记忆的黄金时期,多花点精力用在背诵上,将会受用终身。

方法六——吟。

,指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的阅读方法。王守仁说:“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