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蒙学读本的精华与糟粕
(2022-09-13 05:37:14)
标签:
白金声 |
分类: 朋友茶座 |
盘古开天地,有了人类便有了教育,有了教育学校就诞生了。我国古代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滕文公》)。后来,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学校又被称为书墅、私塾、学堂等。那么,什么是蒙学呢?蒙学一般是指童蒙阶段的教育与学习,也有人称之为蒙养之学。“蒙学”“蒙养之学”都取之于《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易·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在蒙昧无知之时,认真学习,修养正道,就能够成就至圣之功。
据统计,我国古代有蒙学读本不下千种。这些读本以浅显易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内容、书写方便的文字、简单而易于接受的道理来对童蒙进行启蒙教育。
蒙学读本大体有如下几种形式:1.韵文短语的形式,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2.散文的形式,如《日记故事》《合璧故事》《启蒙故事》等;3.诗歌的形式,如《千家诗》《神童诗》《训子诗》等。从蒙学读本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1.语言文字类,如《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2.社会规范类,如《弟子规》《昔时贤文》《太公家教》等;3.读书、作文及作诗的技巧类,如《对类》《笠翁对韵》《古文观止》《文章正宗》等;4.知识读物类,如《经余必读》《古文渊鉴》《蒙求》《龙文鞭影》等
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学读本,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其内容精华与糟粕并存。
先举例说一说蒙学读本的精华。
蒙学读本的精华,单从研究、借鉴其教育思想的角度讲,它所采用的朗朗上口的韵语形式(易读易记)、事理并举的方法(典故、故事与说教相辅相成)及其广博的知识内涵(天文地理、花草鱼虫、历代兴衰、古今人物、为人行事、吟诗作文等等不一而足),是值得今人琢磨一番的。
如:《千字文》。《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梁周兴嗣所编著,全文计250句,每句4字,共1000字,所以名之曰“千字文”。内容包括天文、自然、历史、地理、建筑、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身修养以及语言等各方面知识。如伦理道德与人身修养等方面的劝诫:“知过必改,得能莫忘”;“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容止若思,言辞安定”;“性静情逸,心动神疲”。要求童蒙从小就懂得为人处事的原则,求善改过,把当时的社会规范与准则以浅显而简短的话语告诉童蒙,使他们在刚刚步入社会之时,就了解社会和人生,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注意到,《千字文》在很多处引用或化用了古代典籍的文句,如“白驹食场”,语出《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这说明《千字文》在编写时,注意了童蒙读本与古代经典著作的学习之间的衔接。我们还注意到,《千字文》的编写者并不鄙薄农稼之事,其文中说:“治本于农,务资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这种重农、劝农的思想,写在童蒙读本之中,谆谆教导,培养童蒙务实上进之心,当然比宣扬“学优则仕”更平民化一些。
如:《三字经》。《三字经》相传是宋代王应麟所编写,也有人认为是宋末区适子所撰。全书1068字,三字一句。该书提出的一些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对我们是很有启迪的。首先,它采用积极劝勉的方式,号召童蒙奋发向上,做一个有用的人。如:“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童蒙教育适宜以正面教育为主,以鼓励的方式为主,其所提倡的学习榜样,无异给童蒙一个明确可见努力追求的方向,激励他们蓬勃的精神。其次,用简略的语言概括学术思想和历史典籍,便于童蒙掌握。如关于人性善恶的学术讨论,是一个聚讼数千年的大问题,而作者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几句话给以概括,真是言简意明,童蒙也容易领会。再次,其教育内容多为社会人生的基本规范,如尊敬师长,努力学习等,都是童蒙容易做到切实可行之事,很少空乏的说教,童蒙学习起来也感到很亲切。
如:《神童诗》。《神童诗》相传出自北宋末年“神童”汪洙之手。《神童诗》所辑录的34首诗,皆为五言绝句,其格律工整谨严,音韵和谐上口,文字浅显易懂,极适于童蒙吟诵。作为以诗歌形式进行思想、知识教育和语言训练的读本,此书在编排上,是按内容分类的。其中,以“劝学”诗为最多,其他如关于科举、四季、闲适等内容的也不少。通过这些诗的教学,不仅能使童蒙学到优美的诗歌语言,而且也进行了思想、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其中提倡童蒙刻苦读书、博学通览、积极上进的诗句,如“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等,对童蒙具有积极影响。有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意境深远,构成一幅幅绚丽的画面,如“柳色侵衣绿,桃花映面红。”桃红柳绿,自然使人联想起春绿点点、莺啼声声、游人结伴、满目春色的自然风光。在色彩、景物、游人的辉映下,不仅使童蒙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也使童蒙从遣词造句之中感受到韵律之美。
如:《昔时贤文》。《昔时贤文》据称为明代一个儒生所编写。此书语言非常通俗,采用两字一韵和对句的形式,读起来十分上口。其中所收俗语、格言大多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所以,童蒙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习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兴趣。此书文字也很浅显,很少有生僻字出现。掌握了两三千个汉字的童蒙基本上都能自如地诵读,自然就十分流行。在教育童蒙认识社会时,此书也有很多很好的见解,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告诉童蒙要认识一个事物,必须深入进去,近山近水,才能知鱼识鸟;“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告诉童蒙时机的重要,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掌握良机;“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了事物的偶然性。此书对童蒙也有不少的劝勉之语,如告诉他们团结起来力量大,“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发奋努力,“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等。这些劝勉之语,即使在今天也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如:《弟子规》。《弟子规》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撰。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详于道德教育。另外,三言成句,句句押韵,通俗易懂,容易记诵,而且语句和谐流畅,被誉为“便于诵读讲解而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之最上乘”,在清朝民间,大有取代《三字经》之势。清人周保璋曾说:“近李氏《弟子规》盛行,而此书(指《三字经》)几废。”可见其影响之大。内容精要、语词浅近是此书的主要特点。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到,信皆要。方读此,莫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弟子规》是通过学规、学则的形式既对童蒙进行生活上、学习上的指导,还向童蒙进行道德教育的伦理类蒙学读物。因此,它既是童蒙的识字读本,又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再简单说一说蒙学课本的糟粕。
由于受时代政治、经济、学术、思想、文化的影响,蒙学读本在发展与变革中必然存在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有的甚至属于封建性的糟粕。前者如《弟子规》中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昔时贤文》中的“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后者如《千字文》中的“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三字经》中的“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神童诗》中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内容充乎其间,不予以批判也未免偏颇。别的不提,就拿“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12个字来说吧,就是典型的君臣父子封建伦理。其大意是:人间有“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臣忠于君叫做“义”,子孝于父叫做“亲”,妻子服从丈夫叫做“顺”。其中充满陈腐的训诫,主要目的是一个——叫你驯服。
这些启蒙读本是封建时代人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其内容主线是用封建伦理纲常教育童蒙,与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相适应,是我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也是统治者作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这些读本有的宣传“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有的鼓吹官本位,以高官显贵引诱童蒙学习;有的灌输鄙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剥削阶级意识;有的散布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的唯心论和听天由命、安分守己的宿命论。让童蒙不加批判地背诵这样的读本,正像郑振铎先生在《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一文中说的那样,“以严格的文字和音韵技术上的修养来消磨‘天下豪杰’不羁的雄心和反抗的意志,以莫测高深的道学家的哲学和人生观,来统辖茫无所知的儿童。”(《文学》1936年7月第7卷第1号)这种批判真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我国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无论是继承还是批判,我们都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褒扬精华,摒弃糟粕,充分利用这份无价的资源,为今天和今后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1]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林治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李伯棠.小学语文教材简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5]徐梓 王雪梅.蒙学要义[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6]徐梓 王雪梅.蒙学须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7]白金声.中国语文教育五千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