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忠:设立国家稻作文化公园保护江南乡村文化根基

标签:
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国家稻作文化公园江南文化周武忠 |
设立长三角国家稻作文化公园 保护江南乡村文化基因原真性
周武忠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教授)
长三角核心区素有“稼渔之区,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不仅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也曾经是全国最重要的粮仓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生活方式、环境改变等因素,稻作文化的基础——耕地越来越少。从1984年开始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虽然实现了农民的“非农化”出路。然而,这些风光的发展背后,却让该地区负上了严重的环境代价。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违规排放、不良使用农药、重金属污染等使曾经的沃土已经部分变成“毒土”。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的乡村建设热潮。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政府财力物力充足,投入乡村建设的力度很大,在快速改变农村面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对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环境带来了“建设性破坏”。以上种种原因都在加速破坏长三角地区的地脉和文脉,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几十年以后这里的农村将没有水稻田。一向以“精耕细作”著称的稻作文化传统随时都有可能断裂甚至消失。
水稻田是长三角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之一,而稻作传统不仅仅是解决我们生存需要的安全粮食,长三角地区的老百姓要生活在空气清洁、天蓝水碧的天堂福地,不能没有水稻田!水稻田对长三角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其生态效益和防洪保安价值,要远远超过经济价值。文化的根基在生活,生活的根基在食粮,而在长三角福地的基本食粮是稻米。可以说,稻作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根基,她可以唤起区内全民的共同“乡愁”记忆。没有稻作文化就没有江南文化;没有江南文化何以奢谈长三角一体化?无论是从经济、文化还是生态,我们必须从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立国家稻作文化公园,保护我们之所以能成为人间天堂的稻田、稻作和稻作文化,誓保江南文化基因的原真性,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守住“鱼米之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三省一市要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抓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把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创设长三角国家稻作文化公园,正好可以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搭建一个重大平台,一个全区联动、修复长三角能够生产“好白米”的优质自然生态,保护为长三角百姓带来丰富多彩“好生活”的江南乡村文化原真性的重大平台,从而让长三角居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发展的优质文化基因得以繁衍,以造福子孙后代。
具体建议如下:
1、划定范围:在沪嘉苏选择具有鱼米之乡特质和国宝级的稻作文化遗址的区域作为核心区,建设长三角国家稻作文化公园,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划定国家公园范围,合理应用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乡村文化和景观。
2、设立机构:由长三角协作办公室牵头,筹建长三角国家稻作文化管理局。从发展战略层面,编制国家稻作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国家公园体系,维护景观美学与环境多样性,保留、扩展稻作文化生态区范围,保护、保存“鱼米之乡”地域性文化特征,促进农业景观转型,推进集文创、观光、休闲、产业于一体的多元化乡村发展模式,为长三角居民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生产环境。
3、借鉴经验:英国的乡村能够得到完整的保存,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完美的风土人情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与英国政府强化对农村地区的规划管理密不可分。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推行的“绿化带”(主要是农田)政策、“国家公园”建制和“杰出的自然景观区”这三种机制,对英国的乡村文化和景观的保护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除了建制国家公园,还可以借鉴英国经验,在长三角地区划定“杰出的自然景观区”。即非常杰出的、具有特色的、国家级的自然美丽地区,强化对乡村自然美丽景观、地质地貌、动植物的保护,对当地历史和人文的保护;保护农业、林业和其他乡村产业,以及乡村社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
4、严格管理:对划定的国家公园内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制定相应的评价、监督、检查和评估标准,以促进区域内生态农业的开展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农村环境不断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管理政策,对国家公园内的农业、乡村等涉及的土地、水、空气和土壤环境问题进行严格管理。政府机构在政策体系上对非政府机构进行调控和管理,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环境生态意识。
(本文为作者于2020年1月17日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专题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