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设计科学学会:《设计科学上海宣言》

标签:
财经文化教育设计科学创新设计 |
设计科学上海宣言
(2019年9月21日 上海交通大学)
我们,出席第五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9东方设计国际研讨会的高校设计学者代表,经过热烈讨论和理性思考,就设计学科的认知、发展、未来和设计学人的共同使命形成如下共识:
第一部分 学科与地位
第1条 设计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设计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之一,它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伴随“大设计时代”的到来,设计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无处不在。设计已经成为并也将是未来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并将加快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第2条 设计学的学科地位。作为由多个与艺术相关的专业所组成的学科群,设计学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相关的设计活动。但设计学的范围不仅仅限于人文与艺术领域,还包含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广泛内容。作为介于哲学等人文科学和工学等技术科学之间、具有创新引领价值的特殊艺术学科,设计学也是自然形成的贴合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和当今发展需要的新兴交叉学科,集艺术、科学、技术、人文、社会、商业等多重属性于一体。
第3条 设计实践的发展方向。当前,各国都把设计业推上了产业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实现这些宏伟的目标,不仅需要得到前瞻性设计理论武装和国际水准设计案例滋养的高端设计人才队伍,更需要新的设计思想和不断创新的研究思路。为此,设计学研究需要从理性的视角、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考察设计本身,以便更好地开展设计实践。
第二部分 问题与挑战
第4条 新工业时代的挑战。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正是经历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转变,人工智能等技术高速发展,设计的外延不断扩大。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5条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与其他学科相比,设计科学还缺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研究方法。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的脱节,也使得当前的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有待提升,理论体系尚需完善。
第6条 设计价值体系亟待构建。设计价值体系作为人类在设计活动中的主观愿望、需求和意识的产物,是行为、信念、理想与规范的准则体系,也是社会性的主观规范体系。当前,由于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尚不够紧密,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设计价值体系尚不完善,亟需构建。
第三部分 责任与使命
第7条 融汇艺术与科学。设计学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的需求,设计的本质是创新,科学与艺术则是创新设计的双引擎。作为当今世界最能跨越国界、文化的界限而产生深广影响力的精神创造活动,科学与艺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科技进步”不断进步的当下,对其造成的政治、社会、生态、文化与心灵的负面结果进行批判和追问,有助于艺术在思想与实践方面的升华,也有助于打破科学研究的思维范式,涵养科学的创造活力。
第8条 创新理论与方法。设计理论与方法是架构设计学科最重要的知识系统与核心基础,设计思维是设计学的核心研究议题。以东方设计学这一具有东方特色的设计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建设为目标,以用户、科技、市场为要素,以人、机、环境协调为原则,以设计思维及其方法体系为输出,通过深度学理研究与案例价值提炼,平衡传承文化与引领创新之间的关系,兼顾使用者的需求与设计者的理想,进行包括产品设计、人居环境设计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从而在设计中融合科学技术与艺术表现。
第9条 构建设计新格局。纵观设计的发展历程,设计已经从设计1.0发展到设计5.0。然而,由于人类社会进步涉及资源、环境、经济、宗教、政治、文化和社会,传统设计抑或当下的所谓大设计也不能完成地域振兴所赋予的设计任务。时代呼唤基于地格的创新设计——地域振兴设计,一种以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简称CAS)或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为理论基础的整体设计(holistic design)。用human-centric design的整体设计思维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的设计理念,加速“设计”与“产业+生活+环境”的融合创新,构建健康的世界设计新格局。通过探索地域振兴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贡献设计的力量。
热切希望设计界的朋友们联合起来,共同构建设计科学大厦,将设计和设计教育发展成为一项全民的自觉活动,为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贡献设计人应有的力量!